一、劳动市场的变革 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使得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的技术比例总是处于跳跃多变的运动状态。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入开展,劳动市场对劳动力的配置也会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增高,社会分工日渐精细的今天,劳动力配置的复杂性和严格性更是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思维范畴。加之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动、调整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劳动市场的运动频率。总的说来,近年来城市劳动市场的变革状况大致如下: (一)就业与再就业竞争激烈 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调查,1998年我国新增的城市青年劳动力将达到1,263万人,与1997年的869万人相比,其增长幅度较大。即使这批新增青年劳动力的就业参与率仅按85%的比率计算,也需再增加1,073万个工作岗位。然而,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制、破产和减员增效等变革措施的开展,大批下岗职工也同时涌向劳动市场。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到1997年底为止,全国累计下岗职工总数已达2,000万人。其中除70%,即1,400万人通过提前退休、转换工作岗位和自谋职业等方式已找到出路之外,尚有30%,即600 万人仍在等待再次就业。不仅如此,在未来的几年里,全国还有数以千万计的职工下岗,仅就1998年四川一省而言,就将新增下岗职工150万人。 下岗职工无疑会增大劳动市场中就业与再就业的矛盾,给青年劳动力的就业带来困难,使青年劳动力与再就业者对工作岗位的争夺愈演愈烈。就目前城市劳动市场的整体状况来看,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固然有劳动力的结构性失调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劳动力总体数量过大,即劳动岗位少于劳动人口呈现出的绝对过剩。这种总量过剩或供大于求的局面将进一步扩大就业与再就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而使城市青年的就业面临更大挑战。 (二)外来人口对劳动市场形成冲击 有关资料表明,解放初期,中国的城市人口仅为5,765万人, 到70年代中期,其间虽经过一些较大起落,但城市人口的数量始终上升幅度不大。然而,随着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大批外来人口开始流入城市。到1986年为止,全国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外来人口已达5,000 万人。而据1995年的有关统计,中国各大城市的外来人口已达8,000万,外来人口向城市转移对劳动市场形成巨大冲击,极大地增加了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外来劳动力一向以吃苦耐劳著称,对工作岗位与劳动报酬的选择较少,加之用工单位无须为其提供福利性住房和医疗保健等,因而较为容易在劳动市场中谋得职位,尤其是在城市的建筑、环卫、纺织等行业;与之相比,城市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较高,对脏、累、苦及低报酬工作缺乏兴趣,因而只得将许多工作岗位拱手让与外来人口,心甘情愿地让外来人挤占了原本属于城市青年的工作岗位。工作岗位的被挤占一方面减少了城里人就业与再就业的机率,另一方面又增大了他们对剩余工作岗位的竞争程度。 (三)劳动力流动性日益增大 国有企业“铁饭碗”的打破和人才流动机制的建立,给原来结构稳定、变化较小的劳动市场注入了生机,促进了劳动力在区域、行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为劳动力的优化组合和人才的合理使用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各类人才能在劳动市场大改组、大流动中重新确立自身的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与智力优势。不仅如此,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还进一步搞活了城市劳动市场,增加了劳动者和用工部门的选择自由。这种选择完全是双向的,劳动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向用工单位提出辞职,而用工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辞退劳动力,从而避免了劳动力的结构性失调,极大地活跃了城市劳动市场。总的说来,城市劳动市场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企劳动力向外企和合资企业流动。从国有企业向外企和合资企业流动的劳动力多属学历较高的中、高级劳动力,他们一般被外企、合资企业的优厚待遇、住房、股份及良好的工作条件所吸引,常以留职停薪、转岗、借调和其它形式从国企进入这些部门。根据北京市国有企业的统计,目前这类劳动力的流动率高达20%以上,而其中尤以青年劳动力人数最多,大学毕业两年后流动的青年占总数的70%。 2.内地劳动力向沿海城市流动。由于东富西贫以及沿海和内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的巨大差异,近年来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内地劳动力大批向东部和沿海城市流动。据统计,近年来仅流入海南一省的工程师、专家、教授、大学毕业生及各行各业的中、高级劳动力就超过10万人,而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劳动力又占相当大的比例。 3.劳动力大批向第三产业流动。改革开放20年来,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社会劳动力的分布状况看,改革之前,第三产业的用工人数在整个劳动力比重中大致占10%。而根据1993年的统计,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已达20.2%。不仅如此,1996年与1992年相比,中国劳动力的就业总量增加了3,295万人。而在此期间,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就有4,922万人,不仅超过了新增劳动力的总数,而且还使第一、 第二产业的部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极大地调整了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为城市青年的就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 4.国内劳动力向国外流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与外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出国打工也随之成为一种潮流,国内大批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力向国外流动,加速了我国劳动力的分流。据有关方面统计,自80年代初起,仅以留学为名出国的中国青年即高达22万人,他们中许多人学成后即留在国外发展,为繁荣他国经济作出了贡献。以美国为例,目前全美12万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中,1/4的人属中国血统,在著名大学之中,1/3的人为华裔教授,除部分老移民及移民后代之外,80年代后出国的新移民也为数不少。此外,近年来通过劳务输出途径,每年流入海外的劳动力大约为7—8万人,其中约70%为35岁以下的青年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