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培养什么人”理念的发展沿革与主要经验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华栋,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行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 200030),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上海 200240)。

原文出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发展完善,主要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发展阶段。从不同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培养什么人”理念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特征来看,有一定的延续性,也体现了时代性。其中,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目标始终保持不变,但在政治要求、期望目标、重点内容、培养方式等问题上有所不同,体现了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沿革轨迹。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培养什么人”理念的主要沿革历程,我们发现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四个服务的意识”“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这些主要经验。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字号:

      DOI: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21.05.003

      2016年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一个具有严密内生逻辑的系统性命题,培养什么人是目标和根本,如何培养人是路径与渠道,为谁培养人是立场与方向,它们共同构成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科学提出并巩固确立教育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与时俱进地丰富完善教育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就开始琢磨和思考“培养什么人”这个重要命题。70多年来,历经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断打磨和完善,“培养什么人”的理念得到了持续的丰富和发展。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确定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并固化到国家法律规范中,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以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为依据,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在对培养什么人的目标设定上始终坚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政治要求、期望目标、重点内容、培养方式等问题上有所不同,这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的。回顾这段历程,比较不同阶段党中央对“培养什么人”的重要论述,在提炼“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目标的基础上,总结不同阶段党中央对培养什么人所作决定的主要内容和具体特征,对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入推动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发展都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1949-1978年党中央“培养什么人”理念的核心内容与目标体系

      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探索。随着工作重心从革命运动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党中央对人才培养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并随之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开始形成了党的教育方针。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相继经过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探等几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笼统概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此阶段,党中央把“突出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事业”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要求,提出“德智体各方面都发展”的期望目标,这成为这一时期党中央“培养什么人”的核心理念。

      1.政治要求:突出“三好”“五爱”的基本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尽快恢复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巩固保护新生的人民政权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最重要的任务。与此相适应,党中央把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设定为增强国家意识、提高政治素质和涵养人民情怀,注重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严防帝国主义的侵蚀,并期望借助形象通俗的表达在全社会更好地达成共识。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写到,“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国公民的公德”,②在全社会层面提出一个相对较为宽泛的发展理念。1950年6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提出人才培养应实现“专、快、多”(人才的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快、人才培养多),着重强调大学生应坚持“五爱”标准(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把爱国爱党情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高等人才培育的重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还特别强调“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他指出:“我们应主张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道德。”③“五爱”标准、“三好”要求等教育培养目标提出后,在全社会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培养人才工作的重要探索,为后期党的教育方针的进一步成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期望目标: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引领

      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得以最终确立。党中央日益意识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的重要性,对培养什么人的目标认识也越来越系统化。一方面,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④1955年,在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问题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刘子载就指出,“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⑤另一方面,党中央领导人明确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信,以及其他多个场合,多次提及要高度重视青年和学生教育,为党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