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我国各种非公有经济成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其增长之快、变化之大,令人实感意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工业所占比重从原有的76.0%下降到34.0%,集体工业的比重由23.5%上升到36.6%,城乡个体工业的比重从0.02%上升为12.9%,三资、私营等其他类型工业的比重由0.5%升到16.5%。也就是说,原来公有经济独占3/4天下的局面,已被公有经济、集体经济、三资和私营经济三强鼎立的新格局所代替。 非公有经济成分的崛起和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重新组合和经济利益的重新划分,而且是这些公有企业在用工方式、雇佣关系、经营管理模式、分配制度、福利待遇、医疗救济养老等等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和新做法。正是这些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经济成分,及其所带来的雇佣劳动关系下的各种管理、经营的矛盾和冲突在中国出现,才引起众多的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研究和重视。 我们在96和97年间,对我国部分地区的非公有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中发现,青年职工是非公有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青春、活力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们的好学、上进促进了企业的飞速发展,他们的不安分、不满足现状给企业造成了管理上的问题,他们思想、意识上的局限也使其权益受到伤害。本文的着眼点就放在非公有企业的青年职工,对他们自身的素质以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此次调查地点选在广东、浙江、湖北、辽宁4省的8个城市,即珠海和东莞市、杭州和温州市、武汉和仙桃市、沈阳和大连市。对非公有企业的界定,是除了公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乡村集体所有制之外的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企业以纺织服装、电子电器、轻工产品三个行业为主,尽可能地兼顾到企业发展的时间先后、资本构成、管理方式、城市规模等方面。共调查企业40家,回收职工问卷660份。研究采用定量调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还对部分职工进行了个案访谈。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非公有企业青年职工素质具有如下特点: 一、年轻且素质高,是非公有企业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如果以年龄30岁为青年职工的上限,在本项调查中,非公有企业的青年职工占调查职工总数的76.6%,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职工尚不足10%。由此可见,从数量上讲,青年职工确已构成非公有企业的主要部分。 如果从青年职工自身的素质来分析,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仅占青年职工调查总数的0.5%,小学程度的占4.1%,初中、技校程度的占45.7%,高中、中专程度的占37.0%,大专毕业的占9.9%,大学以上文化的占1.9%。考虑到非公有企业中存在着大量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青年人,这样的文化构成已超过公有企业的平均文化水平。它既反映出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发展和变化,也表明非公有企业聚集着许多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青年人。 再看青年职工的政治面貌,其中党员占青年调查总数的1.9%,团员占54.8%,说明这些年轻人大多具有健康、上进的思想素质,是正派、有理想的青年。 从青年的婚姻状况上看,非公有企业30岁以下的青年人中已结婚的只有20.6%,有78.9%的人尚未婚嫁。他们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农村传统早婚早育的习俗,还有来自家庭父母亲友的压力,以及最终无法被所在城市所接纳,还要返回故乡组建家庭。 从在企业中所处的工作岗位来分析,有超过半数的青年职工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其中一线工人38.2%,班组长14.4%,这两种岗位上青年职工的比例均超过中老年职工),同时他们还在企业的各个岗位和部门发挥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担任技术员的有6.7%,这一比例与中老年职工的比例相等。还有工作在非生产线上的工人占4.3%,任库房质检员的占6.3%,会计出纳占4.6%,其他办公室职员13.2%,其他岗位5.5%。可以说,非公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青年职工的贡献和智慧。 从劳动时间角度来分析,青年职工平均每周工作5.95天,每周工作49.2小时,平均每天工作8.15小时,均高于中老年职工平均每周5.7天,每周44小时,每天7.89小时的水平,这或许与青年职工多数位于生产第一线,常需加班加点有关。在生产旺季,青年职工劳动时间更长,平均最长连续工作10.75小时,平均连续加班9.17天,超过中老年职工的10.23小时和3.8天。 上述数据从各个侧面表明,有较高文化、正派上进、有魄力的青年职工确实在非公有企业中肩负着主力军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好学上进、敢于竞争,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 从本项调查中还可看出,非公有企业青年职工是一个好学上进、敢于竞争的群体,他们渴望学习技术,提高劳动技能,努力充实自己,以利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不安现状,不畏竞争和挑战,迫切希望改变自身的命运和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