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和能力视角下可持续供应链治理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李婧婧,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勇建(通讯作者),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宋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北京 100872);姚炳倩,南开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管理评论

内容提要:

可持续供应链的绩效和竞争优势基于组织特定的资源和能力。现有文献较少从资源和能力视角研究其治理的演进路径和动态过程。本文以联想全球供应链为对象,利用资源编排理论和关系观进行可持续供应链治理路径的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可持续供应链治理经历了核心企业的可持续治理、供应链成员的可持续治理和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治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遵循治理动因—治理机制—治理效果的过程。核心企业内外的资源和能力作为治理基础,其资源重组、能力重构和价值创造的编排治理机制引发正向反馈的治理效果,由内而外逐步实现了可持续供应链治理。本文得出的治理路径体现了社会资源基础观中承诺、联结到一致能力的转变,对我国核心企业和供应链实施可持续治理,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管理启示。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字号:

      近几年世界各国对供应链可持续性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持续增加。德国推出“可持续发展准则”,明确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构建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为导向的绿色供应链。英国颁布《加强英国制造业供应链政府和产业行动计划》,将可持续供应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美国发布了《资源保护与回收法案》《绿色采购制度》等一系列有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法律法规。欧盟针对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分销及回收等环节均出台了强制性绿色供应链法令。我国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实现供应链绿色、可持续是中国产业供应链发展的重要方向。2018年发布的《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指引》和2019年发布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指引》(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企业披露供应链环境、社会层面的审核制度及程序。因此我国核心企业需积极进行可持续供应链治理。

      可持续供应链治理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管理内部部门、供应链成员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通过与市场主体或非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提高供应链运营系统的可持续绩效的决策管理过程[1]。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因素,主要从内部主体属性、供应链交易特征和外部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研究对供应链治理的影响过程[2]。二是治理结构,主要研究了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框架,是实施供应链治理措施的首要环节。企业所持有的资源与能力特征决定了治理结构的选择[3]。三是治理机制。主要研究保障治理效果的一系列宏观行为规范和微观运作规则,以协调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供应链可持续绩效水平[3]。以上研究成果为可持续供应链治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然而仍存在以下不足:(1)当前理论不能有效解释核心企业对可持续供应链治理的动态路径,即可持续治理的过程“黑箱”没有打开。(2)组织特定的资源和能力可以显著地改善供应链的可持续绩效[4],但鲜有人从资源和能力视角对治理过程开展研究,无法指导企业整合内外资源和能力进行可持续供应链治理。(3)可持续供应链治理机制的研究主要基于发达国家可持续性能良好的企业及其供应链,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实践指导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开展供应链治理理论的情境化研究,增强理论的普适性。

      基于我国在外贸和政治方面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政策,以联想为代表的核心企业及所在供应链以不同方式实践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为学者扎根于中国具体情境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宝贵的经验。本文从资源和能力视角对可持续供应链治理的演化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系统剖析。资源编排理论和关系观描述了企业或联盟构建资源组合,进而形成能力是其创造价值和构建竞争优势的基础,解释了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过程,契合本文的研究目的。鉴于此,本文首先提出研究框架,包括治理基础和治理机制;其次利用该框架依次分析了可持续供应链治理的三个阶段,阐述了各阶段的治理动因、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最后总结了可持续供应链治理路径,从资源和能力视角得出了重要的研究结论和启示。

      本文突破已有的研究局限,立足于我国优秀的可持续供应链实践,运用严谨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打开可持续供应链治理的过程“黑箱”。本文提出了可持续供应链治理所需的资源和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机理,拓展了资源和能力管理相关理论的情境化研究,发展和提升了现有供应链治理理论,对提高我国核心企业和供应链的可持续治理绩效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现有文献对供应链治理的理论研究表明:资源和能力对可持续供应链的治理意义重大。供应链治理的分析起源于交易特性(供应链密度与交易复杂性)、主体属性(核心企业的中心性与供应商能力)和环境因素(消费者需求特征、政府监管能力和非政府组织的披露能力)的交互作用[2]。作为主体属性的企业资源与能力特征是供应链治理的核心属性和来源[3]。核心企业有其突出的地位、信誉和战略竞争优势,利益相关者对其提出了多方面的需求和约束,因此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做出合理的供应链治理结构选择,继而设计相应的治理机制来激励供应链成员的合作行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3]。资源的异质性影响了治理边界和治理机制的选择[5]。资源在广度(跨供应链范围)和深度(跨供应链层次)上的编排也会导致供应链结构的变化[6]。供应链环境维度的能力不仅可以提升公司的经济绩效,还可以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和福利对供应链社会维度的能力产生溢出或晕轮效应,保持良好的社会绩效[7]。因此本文从资源和能力视角探索可持续供应链的治理路径。

      资源编排理论作为供应链可持续性研究的理论视角,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可持续供应链本质上是以盈利的方式应对环境和社会需求增长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活动资源的消耗。只有供应链成员协同地识别、组合和利用必要资源,整合供应链业务流程,才能实现系统协调和性能优化,产生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8]。这些资源包括公司拥有的内部资源和供应商、客户、利益相关者等外部资源,需要将它们编排成正确的形式和放置在正确的位置。Wong等[9]在绿色供应链集成的框架中,同时采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资源编排理论。Wong等[10]利用资源编排理论检验了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对精益、环境和财务绩效的影响。Gong等[6]用资源编排理论打开了跨国企业供应链可持续性学习的过程“黑箱”。但是这些研究没有阐明利用资源编排进行可持续治理的动态过程。随着供应链治理阶段的不断推进,利益相关者的可持续需求将导致动态能力的改变,因此需要构建相应的决策支持模型以实现其治理目标[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