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志愿服务的体制背景和社会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中振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原文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90年代以来普遍兴起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以社会整体性、多层面的变迁为背景,而且也在推进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价值重构等方面发挥着自己深刻而独特的影响。

      一、志愿服务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

      中国社会正在由以往的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网络。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中国经济正由以往的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全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这就使得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以往的农业状态向工业状态,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由封闭半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变。这种工业化、城市化的开放社会使得原有的社会架构、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发生了由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正是顺应并推进了这一社会变迁。

      1.社会架构方面,正在由原有的国家一体化向政府、市场与社会三大结构体系并置转变。在改革以前,单一公有制的建立一方面使国家成为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的绝对主体,直接控制和调动绝大部分资源并有计划地运用于一定的社会目标;另一方面,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所具有的现实的、可使用的资源均是国家直接分配的结果。个人只是生活在单位空间里,单位的基本结构相同,国家通过结构相似的单位组织将资源和权力地方化、部门化、“单位”化,而中国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处于行政序列之中。由于单位几乎承担对个人的所有资源的分配,因此事实上构成了一个个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小社会”。改革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资源多元化配置的新格局。“政企分开”使市场逐步从政府体制中分离出来。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建立和股份化的改革使企业直接面对市场,逐步由原来的生产生活一体化载体转化为单纯的契约性经济组织。随着政府行政组织、市场经济组织的功能分化和重新定位,必然剥离原先政府和企业组织所承担的许多不合理的社会功能。文化、教育、体育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量社会事务正在逐渐回归社会。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在单位之外的社会交往和活动也日益增多。总之,社会成员利用自身资源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事务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参与方式,形成了新的社会公共空间。近年来上海社区功能的拓展和青年志愿服务的兴起正是这一社会架构变动的重要表征。

      2.社会角色方面,人们正由以往的单一职业角色向多重社会角色分化。改革以前,由于人们被安排在统一的、同质同构的“单位体制”中,仅仅只有干部、工人、农民等简单的职业角色差别,其职业地位的分层也主要由单位占有社会稀缺资源多少来决定。行政组织和经济组织内部的科层制度往往严重地压抑了人们的个体创造的积极性。随着“单位体制”的松动和弱化,人们得以在逐渐增多的社会活动中发展横向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人们渴望能激发自己除职业之外的潜能,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这就使人们不再满足于职业身份和由单位决定的社会地位,他们寻求充当更多的社会角色来充分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志愿者正是在这一分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社会角色。许多青年志愿者作为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群体,成为了“八运会志愿服务者”、治安巡逻员、各类报告团成员、义务绿化养护员、法律咨询员等等,从而为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提供了十分广阔的舞台和良好的前景。

      3.社会关系方面,人与人之间由以往的熟人关系、亲情关系向业缘关系、法理关系转变。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家族、村落内部的血缘、地缘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虽然在城市社会中受到冲击和改造,但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单位内生产生活一体化的封闭性社交圈以及整个社会的低流动和低分化程度,使得人际关系仍然主要集中在单位内部和邻里之间。在单位中,人际关系又遵从着严格的行政级别秩序,这种政企合一、政社合一的组织体制在同构的社会组织内形成同质性极强的社会成员群体,而邻里之间的交往也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城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社会人际关系更多的表现为功利取向的交易契约关系。无情的市场竞争原则和法理关系打破了以往熟人交往的一切温情纽带。同时,在大规模城市改造中,市民的搬迁和流动加剧,这一切都使得邻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陌生感、疏离感和孤独感。社区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冷漠,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缺乏。人们迫切渴望重建和谐的温馨的人际关系。近年来,通过广泛而深入地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切实的社会化参与结构和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而且也实实在在地引导着人们步出自己居室的狭小天地,在邻里互助和一系列公益性、福利性事业的参与过程中,发展了社区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培育了人们乐于助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境界,形成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应当指出,这一新型人际关系不仅是邻里熟人间的互助友爱,而且在参与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等活动中提高和升华为一种社会公益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志愿服务与体制转轨

      培育和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于优化社会资源的多元化配置。它将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产生影响。第一,市场按效率原则配置资源,必然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增加社会资源的总量。同时,在现代经济体制下,市场产出的资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转化成为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的资源。正是通过这种市场化资源向社会化资源的转移和转化,使社会志愿服务中的福利服务、保障服务、慈善服务等获得了资源支持。第二,市场按竞争原则配置资源,必然会出现适者生存、弱者失败的局面。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受挫的失败者,社会应该提供公正的关怀和人道的照顾。多年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使那些老弱病残的特殊困难人群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而且由于产业结构大调整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大批待岗失业人员也都通过大量的帮困救助以及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志愿服务得到必不可少的帮助,保障了这部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