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网络场域中青年社群的样态、风险与进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宣辰,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文化(江苏 南京 210094);王延隆,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主要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浙江 杭州 311402)。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网络场域的“个体化”是数字化时代个体赋权的结果,极大地释放了青年个体的影响力,它在青年网络社群的样态中表现为以自媒体为中心、“表达—吸引”式的社群建构新模式。在自媒体语境下,青年作为社群中的个体概念,一方面其价值、审美的塑造受到网络社群多元文化、多元主义、多元话语发酵、碰撞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能以凝聚社群力量的方式作用于社群参与者的自我建构与自我呈现,极易造成青年网络社群结构的不稳定性,以及青年个体化与单向度默从的自我矛盾。应当以“社会化”为尺度,通过个体化和社会化的功能耦合,发挥青年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健全网络场域青年个体的理性批判意识,推动青年群体对社会发展正向发力。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字号: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对象

       个体化是个体在认知和情感等领域中,“自主—联结”双向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获得选择、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1]。网络场域,自媒体作为“个体化”的典型表达形式,反映了主体意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个体从信息内容的依赖者、接受者、聆听者转变为制造者、反馈者,同时引发了私人生活的公共化。

       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不少学者对网络社会的个体化和网络社群建构展开讨论。张兆曙和王建认为,虚拟社区中的亲密关系带有“人造”的痕迹,终究抵挡不住现代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和共同体的式微,销匿于“个体的漠视”和“团结的匮乏”[2];王斌认为,网络社会的个体化作为个体网民在虚拟空间中的解放、祛魅和再嵌入,使得主体的自由程度空前提升,传统组织对个人的吸纳能力急剧下降[3];张军认为,网络时代道德原则的重构与价值体系的再造,是克服个体分化的关键[4];王阳和张攀提出,网络圈群呈现出个体化时代青年个体参与公共生活的新形式,体现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新组织[5]。现有研究主要阐释了网络社会个体化对群体认同的消解,强调网络空间公共秩序有效建构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仍缺少对网络场域青年网络社群样态的具体化、专门化研究,忽略了青年“个体化”对社群建构的有益因素,以及自媒体语境下青年网络群体建构的新特征、新问题和新风险。

       实际上,网络场域的“个体化”是互联网技术对个体表达、个体选择、个体参与的赋权。从在线社区的发帖互动到通过短视频模式的互动分享,网络社交间接地形成了以自媒体为节点的网格化青年社群模式,具体表现为个体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地建构自我的兴趣和偏好,在展示个性、自我的同时,基于拟态空间逐步确立的特定价值认同、生活观念、社会情绪、行为理念等,寻求群体互动,并形成网络社群的弱相关性,以满足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相比线下的青年“个体化”,网络场域的“个体化”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差异化、个性化表达互动,还表现为自媒体主体、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群体原始分众化的二次影响。自媒体语境不可避免地放大了青年网络社群中个体表达、个体行为的号召力与传播力,特别是社群领袖角色对青年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化”网络环境赋予的社群领袖对青年网络社群文化、社群流行趋势的掌舵,以外部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作用于社群中的青年个体。可见,对于青年个体与青年社群的发展而言,“个体化”趋势既赋予了青年以创造力、自主性,又为青年网络社群中意识风险、价值风险的滋生埋下了隐患。

       哔哩哔哩(Bilibili,以下简称B站)以自媒体视频内容创作、分享为主要内容,任何用户通过注册、视频创作、分享与互动,都能成为UP主(自媒体)。根据MobTech的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7月,B站18岁至24岁用户占比45.8%,在校生用户占比52.2%,成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青年高度聚集的文化娱乐社区①。B站的视频投稿按照内容进行分区,发布的视频内容包含2562个频道,涉及动漫、游戏、音乐、科技等内容,清晰地展示了当代青年社群内容的可能性划分。

      

       由于弹幕具备简短、及时、流动的特征,作为观众实时表达、参与群体互动的工具,其数量和内容最能反映出短视频的“高能”时段和观众沉浸式体验中的阶段性感受。评价能够反映观众对整个视频内容的整体感受。因此,通过随机选取B站不同分区的四位知名UP主(自媒体),就其播放量最高的短视频中的弹幕内容和评论内容进行文本分析(见表1、表2),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类,探究青年参与者可能的关注原因和社群的参与情况。此外,以日均观看分区(社群)视频时长超过1小时、关注同一分区(社群)UP主超过50人、实际生活中参与社群实践为标准,借助QQ、微信和B站私信的访谈路径和对其B站参与痕迹的观察,重点对10例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见表3),考察青年个体参与网络青年社群的新路径、新特征,并剖析当下青年网络社群的潜在风险。

      

       二、“个体化”网络场域中的青年社群生成机制

       “个体化”网络场域中,青年社群的生成主要归功于互联网技术提供的跨时间、跨空间的网络互动平台,一方面,激发了青年的个体参与感与互动感;另一方面,网络场域的个体化与多元化为青年社群的建构带来了更多的创造性和可能性。

       (一)内部成因:青年个体的主动表达和分享

       社群的建构强调交流的动态过程,以及如何通过互动形成社群建构。自媒体视域下,这些交际互动主要表现为个体的视频发布和观看者的弹幕留言、评论留言以及弹幕评论中的集体讨论。除此之外,B站平台还包括UP主在线直播过程中的弹幕互动。通过对有效弹幕、评价的文本分析不难看出,弹幕和评论的内容一般围绕视频本身的内容或UP主展开讨论,可以判定,弹幕和评论的发送者主要为分区(社群)关注者或为UP主的关注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