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的“六十年代”与青年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映芳 日本中国留学生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199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也许没有哪个时代会像20世纪60年代这样让人难于确切定义。人们常常能比较自然习惯地将历史上的某个特殊时期称为“××复兴时期”、“××革命时期”或“××战争时期”等等,但是关于60年代,显然人们至今也没有能找到一个可以准确地概括其内涵及意义,并能为大家广泛接受的定义来。因是之故,年代本身的数字符号便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六十年代”,这是个在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给战后世界历史带来重要变化的时代,也是个由青年人扮演主要社会角色的特殊时期。它以巨大的惊恐和激动留存于人们的记忆。

      对于发生过战争、革命,以及人类不同族群(种族、性别、世代、阶级、阶层等等)间的各种对抗的60年代,世界各地的经历者和研究者们持续地保持着一种并不多见的回顾和探究的热情,而由于“六十年代”以及对“六十年代”的研究,各种传统的、现代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也相应地出现了种种发展和变化。

      由“六十年代”所推动的青年研究已是卓然成景,其成果可称蔚为大观。但如果我们对60年代以来有关青年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各类出版物作一个大致的浏览,则可以发现,作者们的研究、叙述对象,实际上可以被分为“六十年代”的青年和一般意义上的青年两种。换句话说,人们一方面不断地回顾、解释着“六十年代”的青年文化运动,同时透过“六十年代”,人们又得以更加深入地探讨各种青年文化现象和青年问题。

      对于“六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世界性青年文化运动,相应的研究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今天的许多研究者、叙述者本人就是运动的经历者或历史的见证人,然而认识的困难也是不难想见的:这是一场内容空前丰富、庞杂的文化运动,对这场运动下任何较为严格、明确的定义都很可能被反诘或否定。如果有人想说“六十年代”的青年崇尚暴力,那他应该了解,“六十年代”的青年同时也是反战的;而如果有人想说“六十年代”的青年是些充满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理想主义者,那他又会发现“六十年代”还有一大批“颓废”的年轻人……其实我们只要简单罗列一下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各种以青年为主体或与青年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和社会运动,我们便多少可以理解这种丰富性和庞杂性意味着些什么:嬉皮、麻药文化(意识扩大)、公社团体(commun)、大学纷争、市民运动、少数者的运动(公民权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同性恋者解放运动)、反战行动、印第安运动、摇滚乐、东洋思想、文学、电影、服饰……不用说,在西方社会,如果有人想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现象或社会运动,那他不会为找不到相关的研究资料而犯愁。关于“六十年代”的几乎每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问题,都会有人去记叙并论述,有的甚至不计其数。在法国,就在1968年5月学生运动爆发的当年,关于那一场风暴至少就有52册书在法国国内出版。之后直到今天,有关“五月革命”的著作的出版在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始终就没有停止过。

      问题在于,如果有人试图全面而又准确地把握“六十年代”青年文化运动的内涵及其意义,那他首先必须对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者自身的认识的局限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设法达到某种超越。事实上关于“六十年代”的世界性青年运动、青年文化,至今仍少见有综合性、高层建瓴的大作问世。

      对于以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成长的社会背景及知识背景的我们而言,了解“六十年代”世界性青年文化运动,则又有两个问题需要正视:首先我们缺乏理解“六十年代”西方青年的文化观念及行为方式所需要的必要的生活体验和思维语言。生活于开始进入后工业时代的消费社会中的上层中产阶级的子弟们(无论是嬉皮士还是反战学生都是以上层中产阶级的子弟为主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反抗他们的家庭和社会?他们在怎样的社会状况中感受到了些什么?他们自己又到底想表达些什么?等等,所有这些并不是我们在了解了一些历史事实后就能准确理解的。当然我们可以在加深对认识对象及其社会背景的了解的同时,从人类普遍的、共同的层次和意义上去把握问题的实质。但即使如此,对于自身的认识条件的特殊性(不一定是局限性),研究者仍必须有某种程度的自觉。

      此外,尽管西方各国的青年研究的学者们也注意到了同样发生于60年代的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里的青年运动,不少人甚至对红卫兵运动抱有相当的兴趣,但他们的研究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一社会基盘上的。对于60年代发生在中国等国家的青年造反运动,不少西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当时曾经接受了一些汉学家们的充满热情的观察分析,但后来人们发现了其中的根本性差异,相应的研究便变得冷落和艰难起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不无热闹的“文革”研究、红卫兵研究,但那与上面所介绍的“六十年代”世界青年文化运动研究已不属同一领域。事实上除了有些学者已经指出的“冷战”这一大的、共同的背景以外,要将中国“文革”运动中青年学生的政治行动同“六十年代”西方社会的青年文化运动放到一起去作对照比较,对于许多西方学者来说是困难的。同样,当我们试着了解西方学者的关于“六十年代青年”的研究成果及其理论时,对于他们的理论的社会基盘和对象范围也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无论如何,“六十年代”在给人们留下了一段色彩斑澜的历史的同时,也给青年研究带来了刺激和发展。在众多的学者和论著中,有两位学者的研究以及他们的主要成果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