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人与平面人:现代青年与潮流文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丁少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轮训部教师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199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认为,文化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方面是理念(ideal)的概念,指文化作为一种“人类追求完美的进程或境况”是基于一些绝对或普遍价值的实现,即强调人类物质或精神上的成就;其二是“文物及记录”(documentary)的界定,即把文化看成是一些智慧和创造力的成果以文物方式记录及保存下来;其三是“社会”的界定,即文化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存在于艺术及学术中,也存在于各种制度和日常生活之中。而青年的潮流文化正属于这种广义的文化。(注:Raymond Williarns:"The Analysis of Culture".inTony Bennett etal.(Eds).Culture.Ideology and Social Press(London:Open University.1981).p.43-44.)现实青年的潮流文化正是表现青年人群的生活方式、品味及其消闲娱乐的要求,也反映出现今复杂的社会关系,同时也隐含着复杂的信息及价值观。

      香港学者梁燕城认为,潮流文化又称普及文化或大众文化,在商业化社会中,商家会推出一连串有关流行心态、语言和各种象征物,制造一些流行风尚。青年则通过这些象征物去表达其内心世界,如感情之痛苦、尊严之损毁、生活的挫折,以及社会的压力等。

      我们从来以为,新一代青年人群的潮流文化是正向的,在社会主流观点的影响和压力下,绝大多数人会有意识地将现代青年的亲社会行为视为主流文化,并对其大加鼓吹和渲染。我们绝不否认当代青年的文化主流。但是,我们同样也应关注其潮流文化的负面,并就此更加全面的认识他们。

      我们以为,我国当代青年的潮流文化主要从以下生活方式中体现出来,并显映出一些“单向人”和“平面人”的特征。

      1.名牌服饰文化。对现今青年来说,名牌意识比以往任何一代青年都深刻和强烈。他们追求各种名牌服饰,尤以名牌运动服装、鞋帽为胜。应该承认,青年将名牌作为一种时尚无可厚非,适度追求也可以理解。但是,当今许多职业青年对名牌的追求已经到了非分的程度,攀比之下,支出使他们承受着沉重的消费负担。此外,在校青年,特别是普通中学初、高中生和职校生,更是将占有名牌服饰作为其第一消费需要,非分者可全然不顾父母和他人的辛勤和汗水。这些青年以获得名牌为荣,以“我有他无”为尊,他们以名牌包装自己,将“浅薄的平面”统统掩盖在华美的包装之下,对他们来说,自尊、自爱皆为表面文章。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与世俗化的确造成青年的单向度问题。大众传媒和现实景观提供给青年千人一面的成功者形象,如着名牌服装、持无线电话、开私家轿车、住高级别墅,如此等等,均影响青年以假的东西模拟这些形象来充门面,而媒体缺乏批评地把这些隐含的或公开的价值理想标准和价值倾向推销给青年,使青年追求的社会形象单一化、狭隘化。(注:《中国青年研究》1997年第四期)为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许多现代青年在对世俗功利强烈的追求过程中,逐渐以为物的、金钱的法则取代人我之间的关系法则,从而,使“现实功利的平面”始终贯穿在其行为方式之中,以至,难以改变其“平面人”的身份。

      2.流行音乐文化。流行歌曲自70年代末从港台传入,就一直伴随在青年左右。从《月亮代表我的心》到《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从《吻别》到《心太软》等等,流行歌曲在青年中流行之广、数量之大可谓妇孺皆知。在众多数量的流行歌曲中,最为让青年青睐的当数“情歌”,这一结论从诸多传媒中流行歌曲的排行榜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其实,如果就真正的流行概念而言,严肃音乐一代一代流传到今天,应可称之为“流行之最”,但是,对现代青年来说,它远远没有流行音乐具有吸引力。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现代青年具有与以往任何一代青年一样的情感需求,他们追求和渴望爱情。在爱情“吸纳期”,华美的外包装使他们能够获得短时的“真情”。其次,家教与社教的欠缺,使现代青年的社会适应功能弱化,尤其表现为不能建立一般的人际关系循环模式,其中尤以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甚。表面的独立以及顺从、依恋或者偶尔爆发的激烈冲突和反抗,恰恰是其内心孤独无助、缺乏情感归属的外在表现。这种从血肉亲情关系中难以获得情感支持的现状,把他们抛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再次,许多青年倾向朋辈群党,他们欲从其中获得暂时的情感归宿。但是,相聚中一成不变的“昵友”模式,贬斥他人的瞬间快感均随“打烊”而终,形影相吊时便会深感孤苦伶仃。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现代青年的确难以从人群中获得情感,特别是爱的需求。于是,他们远离人群,在苦苦寻觅中发现,流行歌曲是他们最好的朋友,它能够帮助自己向他人倾诉,同时也能够听到他人对自己娓娓道来。他们具有极强的“转借”能力,逐渐从喜爱人唱的歌到喜爱唱这些歌的人。于是,便成为他和她的“追星族”。他们在歌中与他(或她)相识、相知、相交,他们把他(或她)当做自己最好的朋友,甚至视为恋人。从微型录音机到CD机或者组合音响,他们能够为了让他(或她)唱好一首歌而倾心投入。如此一来,现代青年“单向思维”和“浅薄的平面”便全然显现出来。

      3.电脑文化。拥有电脑,已成为现代青年追求的时尚之一,家庭“电脑潮”便一浪高过一浪。实践中,电脑给现代青年以知识、效率,成为他们发展潜能和实现自我的动力工具。今天,电脑在现代青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愈加发挥着其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许多青年来说,家庭中的电脑不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相反却使其行为异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人机交往取代人我交往。“电脑效应”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但是,“无人交往”却改变了人类传统的交往模式。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主体均通过电脑与客体发生关系:认识他人不需第三者介绍,获取知识不需教师传授。这一交往方式恰恰与单向、平面人的特征相吻合。网络之中,可尽诉烦恼与无奈,可对自以为逆向、背离的其人、其物大加嘲讽和挖苦,而不必顾及任何来自于面对面的反抗。这一结果又恰恰与单向、平面人的意向相统一。第二,以游戏环境取代现实环境。转型社会使现代青年承受着巨大压力,求学、求业、求爱之中充满竞争、冲突、矛盾和挫折,使他们对社会环境的满意度下降。相反,游戏环境能够使他们为所欲为,具有极大的满足感。他们可以在"FIFA98"中与许多著名球队一比高低;可以在“极速快感”中驾驶多款轿车驰骋;还可以在“孤胆枪手”、"TIME COMMANDO"中与人拼杀。另外,他们也能从杂乱的非法光盘中感受到“性”而满足其情欲的需要。对他们来说,在游戏环境中,胜者可自称为“王”,败者也不成其“寇”,即使常以失败告终。也不会被他人所取笑。同时,自我的稳私权也能够得到充分保护。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此情境中被一次次强化,进而对游戏环境产生依恋和归属感,并在远离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使其社会适应功能逐渐弱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