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问题,找出差距,再创辉煌

——谈我国青年研究的现状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宪生 广州市穗澳青少年研究所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199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的青年研究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刊物相继涌现,一大批学术著作和论文不断问世,实证性的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在全国和各省、市地区的范围接连进行,与国外青年研究组织的学术交流日趋频繁。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青年研究从整体上讲,与国外青年研究的成果和层次相比,仍处在较低的非学科化的水平,存在着许多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和差距,才能够明确我们的努力方向,为我国的青年研究在下个世纪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打下基础。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青年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请教于各位先哲同仁。

      一、关于青年研究的学科地位问题

      大凡一个学科的创立,都是要经过“先竖碑后立传”的路子,先为自己度身订做一块学科招牌,然后再构造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最后才在这块学科招牌和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研究工作。青年研究也没有例外。八十年代初期青年研究兴起时,不是脚踏实地针对当时的青年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是热衷于创建各种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于是“青年学”、“青年社会学”、“青年心理学”、“青年组织学”、“青年文化学”、“青年伦理学”、“青年人才学”、“青年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犹如颗颗繁星,闪烁在青年研究这块空旷的夜空中。一时间,似乎青年研究涉及的一切问题、一切方面,都可以冠以“学”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种貌似繁荣的“学科建设”热不仅不能丰富青年研究的理论体系,确立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反而造成了其理论体系的肤浅和混乱。青年研究至今还没有被接纳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没有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首肯和承认。图书分类中找不到它的名字,甚至连被公认为学术权威杂志的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也不可思议地把青年研究类的文章收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个非学术性社团组织的门下。青年研究的学科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细究起来,青年研究初创时期的“学科建设”热皆源于一个“学”字。在人们看来,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必冠以“学”字,而“青年研究”恰恰没有这个可以立为招牌的“学”字。于是人们又另辟蹊径,去发明一些带“学”字金牌的学科,如“青年学”、“青年工作学”等。其实,中国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门学科之所以要冠以“学”字,完全是当时近代的译者的主观偏好和语言本身的约定俗成功能所致。有人这么译,大家都觉得这样好听,就这么承袭下来了。所以有了philosophy哲学, 也就有了sociology 社会学, psychology心理学,economics经济学,statistics统计学, politics政治学,law法学,等等。二十世纪以来, 大量的新兴学科被介绍到中国,其中许多学科没有译成什么什么“学”的,如social work 社会工作,area studies地区研究(包括Latin American Studies拉丁美洲研究,South-East Asian Studies东南亚研究等),Cultural studies文化研究,Women's Studies 妇女研究, 也包括我们现在所讨论的youthstudies青年研究。可是人们照样承认它们的存在。反过来看, 既然“学”是从西方语言翻译过来的,那么我们自己发明的“青年工作学”、“青年组织学”、“青年人才学”等,其对应的西方语言(如英语)词汇又该是些什么“-gy”“-ics”“-science”呢?

      青年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社会学最为接近,但同时又包括社会工作、心理学、教育学、犯罪学、精神病理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所以不能看作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干脆用“青年社会学”去代替青年研究。承认并确立青年研究的学科地位的确非常重要,但这不是靠争论和自我标榜得来的,而是要通过自己所做出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样学科地位的确立就是水到渠成的了。目前我们所缺乏的,恰恰是后者。而且越是没有人承认你,便越是没有人愿意做踏实的研究工作,而研究成果少了,水平低了,又越是得不到别人的承认,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关于青年研究队伍的主体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青年研究的队伍大致可分为共青团系统、社科院系统和高校系统三大系统。其中以共青团系统的研究队伍最为庞大,不仅包括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为核心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共青团院校的青少年研究所、各级团委的研究室,还包括以中国青年研究会为核心的,遍布全国的各级青年研究会组织网络。其次是社科院系统,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以及上海、四川、广西等省、市、自治区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并拥有中国青年社会学研究会这样的全国性青年研究社团。而高校系统的青年研究力量比较薄弱,主要是德育研究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以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德育教育、生活学习状况、恋爱、心理问题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其次是相关的系科,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系、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队伍。高校系统的青年研究队伍无论是在人力的投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都远不及其他学科。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与政府决策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小城镇研究、流动人口研究、外来劳动力研究、城市化研究等,或者宁愿关在实验室里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的纯理论性的实验科学课题,而对占全国人口1/3的青少年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问题都不屑一顾,不愿做扎实深入的研究。迄今为止,我国的高校至今没有举办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青年研究会议,没有组织一次全国性的有关青年的调研课题,没有主办过一本公开发行或省市内部发行的青年研究刊物,即便是由高校主办的其他学科的刊物,也极少涉及到青年研究的课题,有关青年研究的高质量的学术专著更是凤毛麟角。在许多大学教授、讲师们看来,青年研究似乎只是“小儿科”,难以登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大雅之堂。这种奇怪的现象与国外的大学对青年研究和青少年问题的热情关注形成了鲜明反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