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青年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判断选择、好恶取舍,支配着青年的行为。因此,研究并把握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规律与特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年价值观就是青年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进行认识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 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青年的价值观可分为如下类型: 1.政治型价值观。政治型价值观以热心政治为特征。具有这种价值观的青年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和政治运动,喜欢各种政治书刊,政治意识强,政治敏感性高,善用政治眼光看问题。如果方向正确,这类青年会成为有政治觉悟的人才;如果方向有误,这类青年有可能危害社会。 2.事业型价值观。事业型价值观以献身事业为特征。具有这种价值观的青年对生活、家庭考虑较少,一心扑在工作上。这类青年一般精神上有支柱,事业上有追求,责任心强,往往不善于搞关系,受到正派人的尊重,是青年中的精华。 3.享乐型价值观。享乐型价值观以追求享乐为特征。具有这种价值观的青年不关心工作,一般也不关心他人,怕苦怕累,主要精力都在享乐上。他们讲究吃喝玩乐,追求纸醉金迷,有时不惜铤而走险,是一群“潇洒”的“新人类”。 4.世俗型价值观。世俗价值观以“俗气”为特征。具有这种价值观的青年一般出身“市井”,文化层次较低,有钱的“摆富”、“斗富”,没钱的“充富”,爱赶时髦。他们“拒绝”崇高,只求实惠;不信“看得见的”,只信“摸在手里的”。这类青年往往成不了大事,但有时却会坏了大事。 5.交际型价值观。交际型价值观以热衷社交为特征。具有这种价值观的青年喜欢交往,待人热情,处事灵活,善搞关系,朋友多,路子广。他们往往重感情,讲义气,信奉“多个朋友多条路”。 6.名利型价值观。名利型价值观以追逐名利为特征。具有这种价值观的青年往往进取心强,能吃苦,敢冒险,有毅力,好表现自己,爱出风头,溜须拍马,八面玲珑,投机钻营,不择手段。这种人隐蔽性强,往往受到重用,但时间一长或关键时刻,就会原形毕露。 改革开放以前,青年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稳定发展、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结构中。今天,青年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社会转型、高速发展、机制灵活的社会结构中。社会存在的这种不同,决定了当代青年的价值现有着与过去青年的价值观不同的特点。 1.自觉性。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领袖的无限崇拜,对党的无比信任,加之舆论宣传的高度一致,教化机制的统一互补,阶级斗争的无时不讲,青年把自我意识融入了领袖的意识之中,往往以对领袖价值观绝对的认同方式来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党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独立思考似乎已无必要,领袖的价值观决定青年的价值观,青年价值观是领袖价值观的简单翻版。“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之中再理解”——这就是当时青年价值观的典型模式。而今天则不然,“极左”路线的清算,思想的解放,市场机制的建立,唤醒并强化了青年的主体意识,青年不再轻易地、不加思索地迷信和接受某种价值观;改革的艰难复杂,社会的急剧变化,市场的激烈竞争,提供了各种参照,这一切都逼着青年去思索,去亲身体验,去认真比较,去慎重选择:究竟哪种价值标准最正确?价值取向怎样才科学?应确立什么样的价值目标?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了鲜明的自觉性。 2.多元性。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领导体制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思想强调“革命化”,领袖的话是唯一的价值标准,“革命”是唯一的价值取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是唯一的价值目标。“文革”中这种标准、取向和目标更是被推向了极端,被实用化、庸俗化、标签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价值观已不再独领风骚,青年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比如,在价值标准上,有的“唯书”,有的“唯上”,有的“唯实”,有的“跟着感觉走”,有的跟着“时髦”走;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享乐,有的重事业,有的重权力;有的重原则,有的重“关系”;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应当指出的是,在青年价值观的多元格局中,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仍居主导地位。 3.实用性。五十年代,人们在革命成功、新中国诞生和翻身解放的喜悦中体验认识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威力,体验认识到了无产阶级政治的价值,充满了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和信心,广大青年中洋溢着极高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他们强调政治,崇拜英雄,注重精神,以苦为荣。当然,由于当时“左”的思想的影响,青年的这种政治热情、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难免带有一定“左”的色彩。随着“文革”中形而上学的横行,许多人热衷背“语录”、“大批判”、“闹革命”,敢“造反”的被奉为英雄,爱美被视为“修正主义”,谈钱被视为“庸俗”。而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青年对“空头政治”、形式主义、“神万能”、禁欲主义已不屑一顾。他们爱美,渴望成才,企盼致富;他们关心事业,关心家庭,关心时事,关心环境,关心经济政策,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总之,今天的青年讲实效重现实,其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用色彩,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这种实用性有时带有一定的庸俗性,如有些青年过分看重“关系”、享受、金钱、地位和眼前,他们欣赏高尚但并不想拥有高尚,赞誉英雄模范但并不想成为英雄模范,少了一点人应有的理想和精神。 4.两重性。改革开放以前,青年价值现在结构上比较单一,以“无私忘我”、“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为根本,革命性是其突出特征。“文革”当中,这种革命性被异化为一种政治狂热,被一些野心家所利用,成了派性斗争、争权夺利的工具。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过去极“左”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和思想的不断解放,适应改革开放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青年的价值观冲破了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的藩篱,开始注重自我价值,开始急切、大胆、广泛地涉猎各种西方文化,开始树立起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公关意识、环保意识等。但是,由于对“文革”时期极左价值观的逆反,对思想解放理解的肤浅;由于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加之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青年中一度出现了一种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全盘否定传统价值观和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倾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逐步全面,许多青年不但强调自我价值,而且开始注重社会价值;不但注意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而且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开始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建构科学的现代价值观。青年的价值观表现出了鲜明的两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