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康平 江西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江西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199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表现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卓越的伟大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成员所认同,所共有的共同思想、心理和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觉悟和文明的集中表现。在当代,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探讨,这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教育挖掘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且也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块领地。

      一、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尤其要对青少年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从当前青少年民族精神状况看,有明显失落之处,这方面的教育也显得不够。其表现在:第一,有相当一部分青年盲目崇拜西方,往往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评价中国的现实,看不到中国改革18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夸大中国现在的困难和问题,民族自信心低落;第二,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比较关注个人的物质利益和享受,缺乏艰苦创业和劳动创造的思想行为,民族自强力下降;第三,淡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牢骚”成为一些青年人的时尚,“无所谓”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心态之一,民族自尊心受损;第四,淡忘中华民族的历史,看不到中华民族的力量和智慧,低估了中华古代文明,民族自豪感和气节感低落。我国有青少年两亿多,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为此,对民族成员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民族的奋飞,都需要培育出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故此,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进行长期、艰辛、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整个民族的历史凝聚,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而且也灌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深层次上规定着民族成员的行为、思想和观念,构成其历史、现实,进而动态地构成其未来。同时,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必须寓于个体意识之中,即要内化为个体意识,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也就是说,民族精神的振兴需要每一个民族成员为振兴民族而努力奋斗,这种奋斗源于对本民族的热爱,其弘扬和光大又源于对本民族成员的民族精神教育。因此,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的精神教育,对于振兴民族精神,培养跨世纪的“四有”新人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

      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

      1.科学地吸收与改造

      科学辩证地认识,传统精神有它历史上积极的一面,也有它现实中消极的一面。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精神进行科学地吸收与改造。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吸收,又要重视改造,因为没有吸收,改造就无从谈起,但仅有吸收,而没有改造,就会使继承变成简单的因素。

      在传统精神中固然有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为民作奉献等内容,在今天是可以直接或间接为社会主义时代服务的,但传统精神要真正与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相融合,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传统精神进行吸收与改造,创造出既充满社会主义思想,又保留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特色的新精神来。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一经定型,在存在着积极、进步因素的同时,也总存在着消极因素。每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在更新和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取得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先秦时期定型后,在“唯变所适”的原则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曾经不断地更新与丰富。在当代,传统精神必须继续与时代特点相融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只有通过对传统精神的吸收与改造,才能确立时代精神的基点,让民族成员认识时代精神,并自觉地接受民族精神教育,使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凝聚作用,激励和教育作用。

      2.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迁

      人类社会历史告诉我们,传统价值取向结构模式内部包含着深刻的矛盾。这就是追求群体价值与追求个体价值的矛盾,其中取义与求利便是此矛盾的核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迁,取义与求利就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如春秋时期对义利关系的百家争鸣。又如汉代的“明道”与“计功”关系的确立,则是这一时期封建经济、政治制度大统一条件下确立的价值意识整合。再如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时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在这一时期,把传统价值取向模式推向了顶峰。历史给了我们启示,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的变化,传统价值取向结构模式的内部矛盾运动也在不断地展示着自己的运动,它的每一步发展都将引起思想领域里的义利关系的辩论,尤其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就会表现得更加突出。正是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的变迁,推动着价值取向结构模式内部的矛盾运动,使传统精神得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

      在当代,传统价值模式受到了有力冲击,可以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新的“义利之辩”,也就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大论战。由于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从根本上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了,因此,传统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的价值观已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当代的价值取向,主张功利原则与道义原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这既是社会主义时期时代精神的要求,也是传统价值取向模式向现代转型的历史的逻辑要求。这种统一应当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价值导向,即把社会、人民的价值与个人的价值科学地统一起来,这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突出的时代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