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且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课程内容存在着“广而不深”的现象,学习进阶理论的提出则为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认知发展提供依据,既使所学内容具有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又使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实现了“少而精”的科学课程设计理念,从而推进小学科学课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精准教学则是借助各类工具,记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分析学习者行为,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并可以通过学生的差异特点,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最终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特征的全面发展的人,从而为未来社会输送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人才。 学习进阶理论展示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过程,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促使教师思考现阶段的教学策略及如何更好地延续后来的学习。进阶学习往往包括学情分析、路径规划、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课堂实践、多元评价、总结反思等几个板块,能够实现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起点到终点的转变,这就为精准教学的实施找到了可以研究的途径。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可以将学情分析作为起点,以学情为基础调整教学“精度”,再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体现教学“准度”,最后进行总结反思,以师生发展两方面来评价精准教学效果,进而阐述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精准教学实施策略(图1)。
一、调整“精”度,获取真实学情 (一)精确区分学习水平,找到学生发展的“阶” 人们在学习某一概念时,认知思维往往是不断深入、逐渐架构的,因此,需要构建学生概念发展不同阶段的课程,呈现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核心概念在较长时期内不断深化。 精确区分学生的学习成就水平,可以划分出适合学生发展的“阶”,让学生的认知和思维逐渐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进阶,则对相应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必然越来越深入。以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生命科学领域为例,其中涉及的一个主要概念为“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其中的一条分内容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将分内容进行成就水平划分(下页图2),按照进阶(从水平1至水平4)描述学生的表现情况。其中,水平1是学生当前的认知状况,也就是初始水平;水平4是学生通过学习后达到的认知结构,即最终水平;水平2和水平3是学生对这一分内容的理解过程中的不同进阶水平。
结合学生的成就水平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初始水平会有所差距,对此,只要掌握学生的初始水平,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学生学习情况的“精度”,从而为精准教学的实施打下基础。 (二)精细的评价工具,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更好地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主要概念的个性化掌握情况,只有制定判断教学目标落实的评价标准,才更具科学性。因此,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开发1-6年级的测试题目,可形成一整套评价工具。在学生进入概念学习之前先进行测试,可以了解学生的初始水平,并根据学生的水平来确定教学策略;在学习之后再进行测试,能够了解学生的核心概念掌握情况,并不断调整教学设计。评价工具对每一个分内容按两题设计,每题的4个选项对应的是进阶变量下的4个水平,根据学生的选择就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分内容“1.4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为例,设计的题目如图3所示。
在此道测试题目中,A选项对应水平1,B选项对应水平2,C选项对应水平3,D选项对应水平4,分课前与课后进行测试对比,结果如图4所示。 在使用测评工具时,通过前测工作,可以准确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并依据真实水平合理设计教学。通过后测活动可以发现,精细的评价工具为教学的实际开展提供了依据,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体现“准”度,实施有的放矢 (一)对准教学目标,踏好学习的每一阶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在进行科学教学活动时,不仅要考虑科学概念的持续建构,还需要关注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思维的激活、科学思想的感悟等持续性发展情况[1]。 从进阶理论出发,积极探索纵向研究范式,开展课例研究,力求让学生在思维、能力、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层层递进,达到有效发展的目标。 学习进阶的研究多属于纵向研究,其时间跨度一般都比较大(图5)。这需要我们用更加长远、更赋结构化的眼光系统地进行课程、教学和评价的设计,以便开启全新的纵向研究范式。例如,可以将研究的焦点从关注单课时教学到关注单元整体教学,也可以从基于模块整体的教学向跨必修和选修、跨年级以及跨学段的层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