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时间:2021-07-21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21)08-0001-09 DOI:10.15957/j.cnki.jjdl.2021.08.001 中国正步入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1],城乡发展不平衡与乡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诊断“乡村病”的病因,破解乡村发展现实困境,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将成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必须跨越的藩篱。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扶贫工作。2017年,为应对我国传统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内部要素流失与衰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和国家提出并坚定实施脱贫攻坚方略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二者不是“两步走”发展战略而是有机统一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根本路径,也是在“两大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和政策叠加期的重要形势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大规模投入和持续攻坚,中国的减贫事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重强调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与主要方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持续推动减贫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也是助推农业现代化转型及乡村全面复兴的重要引擎。两大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均具有复杂性与多维性,体现在多尺度、多要素的交互耦合与协同。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两大战略”的过渡期,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互动机制以及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等问题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充分关注。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探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基本原理、耦合过程及其互馈关系是当前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理论问题。中国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区域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同时,从国家、区域、县域、村域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资源配置和关键要素流动等往往具有一定的内在演化规律。探索不同尺度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动的时空格局,识别贫困发生与乡村振兴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分类指导措施和政策建议,是当下需要推进的重要研究内容。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农业农村发展政策进行全面调整而提出的旨在推动乡村地区全面复兴的发展战略,其逻辑起点在于解决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所呈现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受我国农村底子薄、人口基数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国情影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仍然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在此背景下,对深刻理解和认识我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理论、时空态势、机理机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聚焦这一主题的理论研究较少、实证研究缺乏、综合研究偏弱,尚难以满足服务国家战略、支撑科学决策的要求。 鉴于此,本文在评析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研究的基础上,聚焦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科学问题,构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框架,提出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研究的对象、关键问题、思路与目标,并总结提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研究进展 1.1 脱贫攻坚与扶贫开发 贫困是制约乡村发展的最大短板,作为人类发展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问题和现实困境,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消除贫穷位列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项目标之首。学术界围绕贫困与反贫困形成了诸多经典理论与多学科研究视角,如贫困恶性循环论、贫困的代际传递、多维贫困论和空间贫困陷阱理论[2]。很多国家的扶贫开发经历了从以基础设施修建为重点到注重乡村自我发展实现转变的过程[3],逐渐建立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政策相融合的扶贫机制[4]。扶贫模式逐渐由政府主导区域开发到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再到基层社区农户自我规划为主的转变[4]。与高福利制度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村贫困存在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等特征[5],仅靠转移支付的补贴政策和孤立的扶贫项目分散推进难以奏效[5]。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经历了救济式扶贫、政策性减贫、开发式扶贫、整村推进到精准扶贫阶段[5],扶贫模式实现了从输血式向输血造血相结合的转变,扶贫政策也从瞄准区域向瞄准个体转型[6]。我国扶贫开发研究热点也同国家扶贫战略、政策和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学术界聚焦于新时期我国农村贫困的识别测度[7]、特征类型[5,8]、机理阐释[9]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对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演进[6]、成效经验[10]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同时围绕精准扶贫的理论机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难点、创新对策以及精准扶贫中旅游扶贫、生产扶贫、小额信贷等诸多扶贫开发模式进行了多维探索[9-13]。 农村贫困是社会经济发展演化过程中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导致的乡村发展滞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乡村衰退问题[14]。乡村振兴视域下,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实践旨在科学认知区域和个体贫困基础上,整合和优化配置扶贫资源,采取针对性扶贫措施,补齐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的要素短板,优化和调控人地关系,推进乡村长效内生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乡村振兴奠定重要基础[5]。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个消除整体性、区域性绝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但是相对贫困仍将是未来我国贫困治理的主要方向[15],亟待瞄准转型时期相对贫困地域分异特点和个体差异特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创新防贫管控政策,推动城乡减贫融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