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忠军,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科,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 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马克思关于“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经典论断,不仅准确界定了二者的本质内涵,充分彰显了哲学与无产阶级对于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意义,而且彻底厘清了哲学与无产阶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为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找到了精神指引与现实支撑。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这一基本原理为指导,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充分发挥理论武装的核心功能,不断坚定实现人的解放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新时代的“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辩证统一,不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境界。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1 年 12 期

字号: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①站在实现“人的解放”的高度,马克思深刻剖析了“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本质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彻底彰显了无产阶级作为哲学的“物质武器”的实践力量与阶级使命和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的理论力量与历史任务,充分阐明了“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相统一的基本思想,为无产阶级寻获了自我解放之路,为哲学找到了通达现实之路。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两国早已通过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德国的资产阶级虽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尚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君王贵族的专制统治,德国正处于经济上的资本主义与政治上的封建主义相互叠加的时代错乱之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大陆的逐步扩张,作为其必然产物的无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被发展起来,他们生产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却遭受着最为沉重的压迫与奴役,逐渐走向了同资产阶级的冲突与对抗,不断成长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以极其革命的姿态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在反抗资本主义剥削和不平等制度的斗争中,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对立为核心的工人运动愈演愈烈。但由于革命理论的匮乏与革命组织的涣散,英法德等国的大规模工人起义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势力的残酷镇压之下均宣告失败。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无产阶级要想获得普遍的自我解放,“光凭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自信是不够的”,②还必须不断求索指引革命运动的真理之光。然而,当时在德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黑格尔思辨法哲学,将国家视为“绝对精神”的地上化身,认为只需要在原有国家制度架构内部通过“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③就可以实现人的解放。这样的旧哲学是对“旧制度的完成”④的抽象继续,更是对“现代国家的未完成”⑤的理论辩护,根本无法为新生的革命阶级提供寻求解放的精神力量。青年黑格尔派不满于黑格尔思辨法哲学对腐朽国家制度的粉饰,激进地发展了其中的革命性因素,在纯粹思辨领域对全部社会现实开展了批判性斗争。但这种批判归根结底也只是“从哲学的前提出发”⑥并“停留于哲学提供的结论”⑦的抽象思维活动,既无法使无产阶级获得彻底的理论解放,更无法带领无产阶级开展革命的实践运动。面对无产阶级这一新兴革命力量对科学理论的极度渴求与旧哲学“置现实的人于不顾”⑧的麻木失声,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⑨才能走向“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⑩、实现彻底而普遍的“人的解放”。(11)

      一、“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本质内涵

      “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不是两个分别和“无产阶级”与“哲学”直接简单对应的绝对概念,而是在“无产阶级”与“哲学”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逻辑中才获得存在依据与现实意义的关系概念。深入解读马克思关于“两个武器”的经典论断,准确把握马克思在文本原初语境中对“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本质内涵的全面阐释,就是要深刻理解在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斗争中“什么样的阶级能够成为哲学的物质武器”以及“什么样的哲学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这两大基本问题。

      在现实层面上,“彻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12)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直接地位、由于物质需要、由于自己的锁链本身的强迫”而具备“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能力”,(13)具有成为哲学的“物质武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一方面,“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14)无产阶级“没有任何地位”的阶级地位赋予自身的“必须成为一切”的革命需要,使之不得不成为这场革命的绝对主体力量。无产阶级“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造成的”,(15)不是由于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不可避免的压力随机地、偶然地产生的贫民,而是由于资本无限扩张导致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急剧变化才产生的无产者。工业大生产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以蛮横而无情的资本逻辑摧毁了一切以往的氏族的、宗教的、封建的从属关系,带来了新的世界秩序与阶级身份,大量中下等级人民被动地进入了无产阶级的行列,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否定结果”。随着私有财产逐渐上升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原则”,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与剥削就愈发被发展到极致。他们不是在某一个社会领域而是在一切社会领域中都遭受着普遍而极端的苦难;不是同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处于片面对立而是处于全面对立的状态之中;不是表明人的权利的部分丧失而是“表明人的完全丧失”。(16)这种令人绝望的生存状态造就了无产阶级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需要,使无产阶级在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意义上成为一切等级人民的革命需要的总的体现。无产阶级只有“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17)才能实现自我解放;只有彻底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8)才能进一步创造自身生存发展的一切条件;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19)这就是说,既然无产阶级承受的压迫和奴役包含着人类社会的一切压迫和奴役,那么,无产阶级对自由和解放的需要也就体现着一切被压迫人民对自由和解放的需要。另一方面,“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20)无产阶级能够以其坚定而可靠的革命能力为“人民革命”挖掘充分的“被动因素”、锻造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必然是由无产阶级来完成的。首先,无产阶级具有那种“标明自己是社会消极代表的那种坚毅、尖锐、胆识、无情”,(21)具有一往无前的革命勇气与无所畏惧的斗争意志。无产阶级不曾拥有过任何地位,自然就不怕在争取解放的革命运动中失去任何东西,他们能够毫不掩饰地公开自己的阶级身份与革命意图,站在反抗现代社会全部剥削制度的最前沿,成为整个革命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其次,无产阶级具有“和人民魂魄相同的”“那种开阔胸怀”,(22)能够“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做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23)无产阶级从来不要求享有任何本阶级的特殊权利而只要求“社会的普遍权利”,他们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狭隘的“有节制的利己主义”的束缚,成为一切渴求解放的人民群众的主心骨,以其强大的联结力、整合力、凝聚力“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24)使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压迫的各阶级人民“汇合起来”。最后,无产阶级具有“鼓舞物质力量去实行政治暴力的天赋”,(25)他们不仅能够在情感与意志层面与一切受压迫人民紧密靠拢在一起,而且能够实际地“夺取解放者地位”并“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会领域来为自己的领域服务”,(26)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为最具普遍意义的“人民革命”,将整个社会的革命潜能充分外化为摧毁旧制度、建立新世界的政治行动,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物质力量使社会的普遍解放成为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