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87(2021)-05-0113-013 “上海道”全称分巡苏松太兵备道,一般简称“苏松太道”,下辖两府(苏州府、松江府)一直隶州(太仓州),自雍正八年(1730)衙署移驻上海县后,便有了“上海道”的习称。鸦片战争以前,上海道在监督府县官员行政、维持地方治安及监理江海关事务诸方面有重要执掌,是不可小觑的中层官员。鸦片战争之后,因中外交涉日繁,居官于华洋杂处之地的上海道在办理外交及洋务诸方面的折冲地位越发凸显,时人目为“南洋之门户,关道之领袖”,或以为系东南半壁自两江总督、江苏巡抚之下最重要的职位。①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庚子事变,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等东南督抚主导的“东南互保”,便多得益于时任上海道余联沅的穿针引线,长江流域因而得免于兵燹,余氏也凭此举深获驻沪各国领事之信任。 当下关于东南互保已有不少颇具分量的研究,②亦有论者呈现对庚子政局饶有见地的观点,③于笔者多有拨云睹日之助。惟既有研究多关注互保局面的形成过程,对于之后的余绪则鲜有论及;④分析政局则更偏重议和、回銮、惩凶等重大事件,人物多聚焦于两宫、全权大臣、东南督抚等权力高层,而对地方具体实态的关照仍嫌欠奉。揆诸史实,在“互保”换文交涉完成后仅两个多月,便传来了沪道易主的消息,并在上海中外人士中引发不小震动。余联沅在“互保”一事上的具体活动,已有学者作过细致分析,⑤而围绕其去职及换任等一系列人事纠葛,学界尚鲜有讨论。据目下所见,日本外交资料集大成者——《日本外交文书》中的《北清事变》部分,便有不少对此事的跟踪报告。⑥透过这些记录,笔者发现上海道的更动并不能仅仅被视作一次寻常的人事变动,而是一场在国内的政治斗争及国外的不断施压下,持续三月才尘埃落定的权力拉锯。 东南互保后的上海并非风平浪静,上海道更易事件可以视为中外人士对互保的一次“抢救”,同时也可展现议和的主流之外,高层的权力博弈与中外交涉如何在地方的人事迁转上交相作用。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中外资料,对这一事件作一考析,以期对庚子年清廷的内政外交实态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江南政坛倾覆之先声:“易道”消息的传出及列强反应 (一)“沪渎不可一日无观察” 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尚驻跸山西的行在发出上谕:“江西按察使著余联沅补授,所遗江苏苏松太道员缺著程仪洛补授,钦此。”⑦碍于通讯阻断,消息传到上海,已是一周以后。八月二十八日,身在上海的大理寺少卿盛宣怀给两江总督刘坤一发去电报,指出“东南互保,余道一手办理,极为周洽,断难另易生手,致使各国因疑生事”,希望刘氏能够“设法奏留”。⑧此电道出沪道更动之隐忧,即引发各国不满,将对东南安稳局面不利。而刘坤一在收到此电之前竟全然不知沪道变动之事,急忙在复电中询问盛宣怀:“余道有何调动?见谕旨否?另放何人?”⑨盛宣怀又如实相复,并称“各国多有电达,似宜慰之”。⑩ 此非空言,听闻沪道即将交卸,一时舆论哗然,“各国领事均请南洋留余”,(11)两江督署“电牍纷沓”,英领事直谓程仪洛“嫉视西人,各国官商均不愿与共事”,(12)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白藻泰曾专电刘坤一,盛赞余联沅在沪办理机宜得当,“与各国领事往来,无不和衷共济,与本总领事尤甚”,表达了借刘坤一之力留住余氏的愿望,(13)日本代理总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亦认为“沪渎不可一日无观察”,电商刘坤一以大局为念,求其奏留。(14)日人的报告中还明确提到,除了各国领事的反对,“本国官民中亦无一人乐见程仪洛履任”,当地各省会馆及部分商董甚至召开大会并联署请求暂留现任道台余联沅,公开反对程仪洛就职,(15)更有绅商感怀德政,特制“澄清江海”匾额及万民伞一顶赠与余联沅。(16)见中外官民一致反对,刘坤一也认为当此变局之际,沪道一席“诚不宜动”,遂告以尚未接到部文,待奉旨之后再酌办答复,(17)暂将此事冷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观察揭露此事的另一个面相。八月二十八日,小田切万寿之助将更换上海道的消息报告给外相青木周藏,电文如下: 上海海关道余氏升任江西按察使,保守派人物程仪洛将继任海关道。此项任命源于鹿传霖之谏言,并得端郡王之支持。若确实,或可猜测此为南方诸省其他高级官员被罢免之先声。上属机密。(18) 小田切自光绪二十三年担任日本驻上海代理总领事起,便利用其丰富的人脉资源广泛搜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及外交情报,并频繁向外务省汇报。其在华人际网络中不乏刘坤一、张之洞、盛宣怀、文廷式、郑孝胥等大吏名流,是个十足的“中国通”,(19)李鸿章曾批其“专喜刺探”,“串通东南,造谣生事”,(20)其影响可见一斑。在小田切看来,这次出人意料的人事变动是接下来东南地区的主政者“大换血”的前奏,如此则辛苦换来的互保之局行将不保,实堪忧虑。事实上,当时正值力主排外的端王载漪新入军机,(21)南方中外人士中普遍存在与小田切类似的不安情绪。与盛宣怀交往密切的乡人费念慈曾告与盛氏,称“此后恐有易置东南将帅之事,江左半壁亦极可危”,(22)德国驻汉口领事甚至专程拜谒张之洞询问是否“长江两制台有调动”,若此事为实,德国水师愿意入江相助。(23)这样的猜测一直持续到十月,以至于清廷被迫辟谣,称“现在东南大局正赖搘持,款议尤赖两督妥为参酌,朝廷倚畀方殷,岂有撤任之理?”(24)日本对上海道更替的解读也基本循此理路:如果此时开明官员被尽数罢免,而多代之以端王党羽,那么外国人在南方的稳定利益必然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