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21)04-0059-07 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依然极为复杂,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仍须深入,加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已奠定了其特有的意识形态理论,因而展开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入研究是尤为重要且十分必要的。以往学术界围绕着虚假性、阶级性、批判性、否定性、无意识性、中性化等维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深化了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却未能提供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第一,当齐泽克谈到“狗智理性”,认为人们已经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一清二楚,却仍然拥抱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并由此声称“传统的意识形态批判已经无能为力”[1](p29)时,他显然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在“狗智理性”面前已失去效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回应这种指责?第二,意识形态总是表现为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思想,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在其所产生的“不和谐”因素中走向崩溃的?换言之,马克思是否为我们提供了推翻虚假意识形态大厦的方案?第三,马克思就是生活在既定的意识形态之中的,那么他又是如何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并对意识形态展开批判的?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与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程序密切相关。揭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仅仅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第一步,还有第二步——揭示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源,以及第三步——寻找突破意识形态的方法,这三个步骤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程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只有全面、系统地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这一基本程序,始能感受到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高妙之处,进而从容地批判各种虚假意识形态。 一、颠倒与矛盾:揭示意识形态虚假性 任何人都生活在既定的意识形态场域中,马克思也不例外。这种既定的意识形态构成人自身,阿尔都塞曾言,“人天生是一种意识形态动物”[2](P365)。这也表明,人要想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必定要经历并克服诸多困难。不过,马克思的敏锐之处就在于他既生活于意识形态中,又能超脱于意识形态之外,并对意识形态展开批判,进而形成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程序。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基本程序的第一步就是揭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而这主要是从两个维度来进行的:一是颠倒,即指认意识形态将某物不具有的性质颠倒为它所固有的性质,由此揭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二是矛盾,即揭示意识形态内部所具有的矛盾性质,从而暴露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从颠倒维度揭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深刻地体现在马克思对宗教意识形态、黑格尔哲学以及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上。 首先,宗教本身就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马克思称之为“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在他看来,正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3](P3)。所以,宗教意识形态包含着颠倒,它把神由人创造颠倒为是神创造了人,而这恰恰是宗教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所在。 其次,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批判。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的是宗教意识形态,在完成了对宗教意识形态的批判之后,又将矛头指向了黑格尔哲学。这是因为,此时的马克思认为他所批判的对象应当发生转变,亦即“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3](P4),而“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3](P10)。这样,黑格尔哲学便成为马克思所选择的重点批判对象。在他看来,黑格尔哲学中也包含着一个根本性的颠倒,因而它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人们所说的真理。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4](P22)在这一批判性论述中,不难发现,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颠倒:黑格尔将本来是现实事物产生的思维过程、观念、精神颠倒为是思维过程、观念、精神作为创造主和主体产生出现实事物。如果黑格尔只是强调思维过程、观念、精神具有一定的能动性,那么这将是毫无疑义的。但黑格尔将这样一些抽象观念视为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这就无疑暴露出其哲学是一种虚假观念,一种意识形态。事实上,观念、精神在根本上是由物质现实所决定的,一定的社会现实产生与其相应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正如马克思所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P22)因此,黑格尔一旦将这一基础性事实进行颠倒,沉浸在自己的预设之中,而把观念、精神视为世间万物的创造主与人类历史过程的绝对主体,也就把人类这一能动的、现实的、感性的主体视为观念、精神实现自身运动和发展的工具。这样,黑格尔哲学势必是一种虚假的观念或意识形态,而不是什么真理。 最后,在面对商品拜物教这种意识形态时,马克思也是通过揭示其具有颠倒逻辑来对之加以批判的。我们说商品拜物教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是因为它与宗教崇拜极为相似,宗教所崇拜的对象是人们头脑中幻想出来的神,而商品拜物教则是崇拜人们创造出来的商品,既然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那么商品拜物教当然也可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商品拜物教确实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也是一种虚假的观念,加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要准确把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就是要把握商品拜物教,因而把商品拜物教视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完全成立的。马克思在论述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时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4](P89)这是关于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关键论述,从中可以看到其蕴含着双重颠倒:一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二是人所赋予商品的社会属性被颠倒为物所具有的天然的物的属性。在此,需要更为深入地准确把握这两重颠倒。关于前者,颠倒的两个方面分别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商品与商品的关系,本来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商品与商品的关系,但商品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其运动规律便成了一种对于人来说不可捉摸、无法控制的“自然规律”,“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4](P92)。于是,商品世界在人们面前变得神秘起来,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变成了独立于人而存在的物与物的关系。如此一来,事情在人们的认识中发生了改变和颠倒——物与物的关系开始决定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像在人脑的产物——宗教世界中一样,神决定着人。关于后者,颠倒的两个方面分别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商品天然的物质属性。商品的社会属性,如具有交换价值,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这种属性与商品的物质属性有着本质区别。举例来说,苹果具有糖分这种物理属性在人类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这是其天然的物理属性,但苹果的交换价值却不一样,它只是在存在商品交换的人类社会中才具有交换价值。所以马克思说,“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化学家在珍珠或金刚石中发现交换价值”[4](P101)。这是因为交换价值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所赋予物的社会属性,而不是物的物理属性。但在商品世界中,在人们与商品不断交互的过程中,面对商品,尤其是特殊商品如货币、资本的神秘力量,人们逐渐拜物教化了,从而认为商品所具有的交换价值及其力量是商品本身的物理属性,颠倒在此便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