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货币之谜”的历史唯物主义解答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永盛,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货币这一简单而平凡的经济范畴实际是个谜,在马克思之前一直未得到有效解答。“货币之谜”由“货币形成之谜”“货币形式之谜”和“货币拜物教之谜”构成。“货币形成之谜”使人们以为货币是自然产物,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形式之谜”使人们对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简单价值形式发展成炫目的货币形式不得其解;“货币拜物教之谜”使人们像着了魔一样为之疯狂并沦丧自我。马克思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对“货币形成之谜”、“货币形式之谜”和“货币拜物教之谜”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揭示了货币背后隐藏的秘密和蕴涵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层层破解了“货币之谜”。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3;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09-0046-06

      长期以来,货币一直是以一个简单而平凡的经济范畴为人熟知,但同时它又是个谜,一直困扰着人们。“货币之谜”具体表现为“货币形成之谜”“货币形式之谜”和“货币拜物教之谜”。“货币形成之谜”使人们以为货币是自然产物,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形式之谜”使人们对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简单价值形式发展成炫目的货币形式不得其解:“货币拜物教之谜”使人们像着了魔一样为之疯狂并沦丧自我。历史上,关于“货币之谜”并非没人关注过,从亚里士多德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曾试图对其进行解答,但一直未取得有效成果。直到马克思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别对“货币形成之谜”“货币形式之谜”和“货币拜物教之谜”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才实现了对“货币之谜”的有效解答,解开了长期困扰人们的货币谜团。马克思对“货币之谜”的历史唯物主义解答,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范式,即经济范畴的具体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深层抽象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的具体运用。基于这种研究范式,马克思超越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实现了经济学上的一场革命,给人类经济学说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一、“货币形成之谜”的历史唯物主义解答

      正如大卫·李嘉图所言:“论述货币的著作数不胜数。”①确实,货币是任何一位经济学家开展经济学研究都不可跳过的经济范畴。尽管如此,关于货币的理解却并非如大卫·李嘉图所声称的那样:“凡是关注此问题(货币问题——笔者注)的人(那些抱有成见的人除外)都能理解其中真理。”②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虽然都关注货币,但他们却并未真正理解货币的真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货币的形成和效用进行了解说。按照斯密的描述,货币形成的逻辑进程为:分工推进不同需求——为满足需求需要进行交换——为解除交换的不便需要通用媒介—金属成为通用媒介——为解决金属交易的不便性推进了铸币制度。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条严密的货币形成链,当然也是合乎逻辑的。但实际上这只是基于经验观察对货币的形成进行了简单概述,并没有深入分析货币形成的深层根源,没有把握到货币形成的核心要义。例如,他并没有说明通用媒介为什么能够成为通用媒介,而这显然不是如他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为了解除交换不便,并且也不像他说得那么简单自然:“自从分工确立之后,避免这种不便的方法,就被有思虑的人想出来了。他身边不但带有自己的劳动产物,还有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在他看来,拿着这种物品去交换任何生产物,都不会有人拒绝。”③当然更不像他所描述的那样含糊不清,是“由于种种不可抗拒的原因”④。尽管他后面关于货币效用和商品的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的分析有其合理性,但这并不能掩饰他对货币形成的理解过于简单。

      仅仅基于单纯的经验观察对货币形成加以理解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通病。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花了两个章节对货币进行直接论述,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从货币的性质和用途到货币的符号或代表。但他同样认为,货币的形成源于这样的逻辑进程:社会文化进步(在斯密那里则用分工来描述)推进不同需要——为满足需要必须进行交换——为解决交换的混乱和困难促成货币的形成。并且其关于货币形成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经验观察中。例如他把某种物品最终演变成货币说成是由人们的习惯促成的:“因此,指定单独使用某种物品为货币的是习惯而不是政府的命令,不管这种物品是克朗或是其他货物。”⑤在马克思看来,萨伊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缘于他抽离了货币形成的社会历史性。而这也正是马克思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着力点之一。

      马克思在货币问题上展开的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首先就体现在他对货币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追问中。不可否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们关于货币形成的逻辑进程的推演本身并没有错,马克思也认同货币形成于社会进步引起的交换,是交换过程的最终结晶。马克思说:“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⑥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现象层面,因为在他看来,货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只是表明货币是商品,是某种商品固定为货币形式。但这一点早在17世纪末就已不是什么秘密,更不是理解货币形成的难题。真正的困难“在于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⑦,此即“货币形成之谜”。为此,马克思对商品如何成为货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追问,揭示货币形成的社会历史性,从而解答了“货币形成之谜”。

      一方面,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们把货币理解为是自然的产物。马克思指出,货币并不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并不出产货币,货币的形成具有社会历史性,是在社会历史中形成的。“银质或金质的货币结晶不仅是流通过程的产物,而且实际上是流通过程留下的唯一产物。”⑧也就是说,金银结晶成货币是流通过程的产物,金银并非天然是货币。那为什么货币形式会在交换的推进中转到金银身上呢?在马克思看来这是因为“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⑨。所以马克思所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⑩。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在货币形成的推演逻辑进程中被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们认为只是为了获得需求的满足的交换环节以及商品是货币本身,两者都内含着丰厚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具有社会历史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