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不认真,精神不能集中,记忆力还差,总是搞些小动作,这可怎么办?”在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多动症的问题。 实际上,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这类孩子智力一般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等特征,以致影响学习。那么,多动症有哪些具体表现?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应对? 什么是多动症 目前,普遍认为多动症是一种影响终身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我国学龄儿童中多动症患病率为5%至8%,多数在6到12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4∶1。 ●男孩子表现 男孩多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做作业粗心大意,早上起床叫不醒,自理能力差,整理书包丢三落四。 ●女孩子表现 女孩多表现为成绩落后、效率低,经常感到自卑、焦虑,不合群、朋友少,与他人交往困难。但不论男孩女孩均会表现出写作业拖沓、睡眠质量差。 多动症患儿并非普通“熊孩子”。一般的熊孩子还是会分场合的,不该熊的时候就不熊了。但多动症患儿不会分场合,即使是在课堂或是其他更该正襟危坐的场合,他也坐不住。 多动症的病因是什么 多动症发病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轻微脑损伤、环境、社会家庭、心理因素、饮食等有关。因此医生一般把多动症称作为一种“神经生物性疾病”。 多动症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某些重要的、负责传递神经冲动的化学物质(医生将其称为“神经递质”)出现代谢紊乱,浓度过低的现象,从而削弱了它们正常情况下应有的功能,使得人体不能有效地过滤进入大脑的无关刺激,导致孩子对于外界的任何刺激都会不加选择地做出反应。因此,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注意力涣散、多动、易冲动等表现。 多动症有何表现 ●活动过多 这类孩子不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玩铅笔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轮流活动时迫不及待,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由于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厌烦。 这类孩子胆大不避危险,不计后果,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可能会出现不良行为,如说谎、偷窃、斗殴、逃学、玩火等。 ●注意力不易集中 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不符合实际年龄特点,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静,实则“走神”,听而不闻。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随便涂改,马马虎虎。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 ●冲动任性 这类孩子由于自控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束,常惹事生非。当玩得高兴时,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当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好发脾气。他们的这种喜怒无常,冲动任性,常使同学对他敬而远之。因为患儿不易合群,久而久之也会造成其反抗心理,常常发生自伤与伤人的行为。 ●学习困难 这类孩子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以致未听清楚教师布置的作业,做作业时常常发生遗漏和理解错误等情况。 部分孩子读书时会把“6”读成“9”,或把“d”读成“b”,甚至左右不分。写字时,不是多一横,就是少一竖,或偏旁反写。这些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这类孩子考试成绩波动较大,但因智力正常,若课后能抓紧复习、辅导,尚可赶上学习进度。 如何确诊多动症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确诊多动症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这三个特征,且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即排除智力低下、癫痫等神经精神方面疾病。 如何治疗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我们要理解和接受孩子生病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能打骂孩子。 一般来说,中轻度多动症的孩子应以引导管理为主,不要轻易吃药。家长要辛苦一些,可能要盯着他写作业,完成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任务。一般等到孩子上初中后,大脑发育进一步完善,自制力增强,家长也就能松口气了。重度多动症的孩子则需要服药。 ●药物治疗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择思达(托莫西汀)、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有效。患儿随着行为的改善,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随着情绪的稳定,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也会减少。因此,该药也间接地促进了儿童的心理发育。利他林唯一的缺点是,它无法根除这种疾病且需要长期服用。 药物有效剂量因人而异,家长应经常与老师联系,密切观察患儿反应,摸索药物的有效量。若出现食欲减退、头昏、失眠等情况,家长不必惊慌,可稍减量,2~3周后,患儿即可适应,反应消失。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可服用1~5年,但随年龄增长,情况好转,药量可逐渐减少,直至停药。 如何进行心理辅导 告诉孩子有关多动症的知识。 安慰孩子因疾病带来的消极情绪。 鼓励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供实例向孩子证明多动症是可以控制的。 ●如何表扬、鼓励多动症的孩子 表扬要及时:表扬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年龄越小,越要表扬。 表扬方式要恰当:单一方式的表扬,孩子会厌倦,可根据不同年龄、场合采用不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