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妈妈: 朵朵语言发展得真好,会念儿歌、背古诗、讲故事,还认识那么多字。 朵朵爸爸: 朵朵并不喜欢看书,都是我们逼着做的。 卡卡妈妈: 卡卡虽然不认识字,但他每天回家都很愿意把幼儿园的事情讲给我们听,我觉得很不错。 小米爸爸: 哎,我还专门教小米写字,但是收效很小,以后上小学讨厌了。 家长群中的议论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语言教育的一些做法和观点,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如何科学地评价孩子的语言发展,并施以合适的教育呢? 不能仅从表象看儿童的语言发展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既包括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理解和表达,还包括对语言的运用。有些家长往往只从表面现象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进行评价,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现象—:重视“说”,疏忽“听” 逗逗是个“小话痨”。集体活动中,没等老师说完,他就站起来侃侃而谈;游戏分享环节,其他小朋友正在介绍游戏经验,他插嘴说了一大堆自己的意见;小组讨论时,他说完自己的想法后就开始东张西望…… 逗逗的这种行为在幼儿园孩子中比较常见。究其原因,不少家长在日常语言教育中较为关注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往往疏忽孩子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孩子语言的发展是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成长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听”与“说”是孩子语言能力培养的两个方面,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两个重要途径。 倾听是感知语言的行为表现、理解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要能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从最基本的听懂常用语言发展到能结合情境感受和理解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意思,听不懂的时候能够主动提问;再到能听懂含有因果、假设、转折等复杂关系的句子和复杂指令的句子。在理解语言的内容、形式和所传递的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孩子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培养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现象二:会念儿歌、讲故事就是语言能力强 中班的艾米可以流利地背诵儿歌、复述故事,但是每次老师请她回答问题或者参与同伴交流时,她总是支支吾吾,有时直接闭口不言。老师在和艾米妈妈沟通后才知道,妈妈平时比较重视艾米的语言能力培养,但一般就是教念儿歌、讲故事,和她之间的语言交流比较少。 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会流利地念儿歌、讲故事就说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所以常常会有意识地重点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语言不仅是学习内容、认知工具,更是重要的交往工具。孩子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时,也在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 《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稿)》中“3~6岁儿童发展行为观察指引”的“语言与交流”领域指出,孩子应该具备愿意用语言进行交流并能清楚地表达的能力,既要有念儿歌、讲故事等语言能力,也要具备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并能在交流中借助动作、表情、词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完整性、连贯性和准确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他人接触越来越频繁,社会交往语言的培养愈发重要。 现象三:认字、写字要趁早 妈妈每天晚上用识字卡片教小班的小寒认字,每学完一个字,就督促她在练习本上写一写。但是,妈妈发现,每次写字,小寒都磨磨蹭蹭。小寒虽然有了一定的词汇量,能自己“读”绘本,但是她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 很多家长以为,尽早认字、写字就能让孩子自主阅读,这对于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掌握知识以及培养阅读能力等都很有好处。事实上,对于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大多是将字作为一个图片或符号进行记忆。如果只是用单一的方法,机械、枯燥地教孩子认字,不仅不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其“鹦鹉学舌”“死记硬背”“依样画葫芦”的学习过程还会对孩子的语言学习兴趣造成严重的伤害,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稿)》中“3~6岁儿童发展行为观察指引”的“语言与交流”领域对“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的表现行为(见表)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幼儿园阶段,语言教育重在引导孩子借助多元的方式对符号和文字产生兴趣,发展初步的文字意识,积累一定的书写经验。
语言能力需在“互动”中发展 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内在潜能和环境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语言教育应该是整合的、自然的、无处不在的,而非依靠机械地听、说、读、写训练就能实现。家长不仅要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还要引导孩子在与周围人、事、物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发展“全语言”能力。 开启共读的亲子阅读 多多和妈妈正在阅读绘本《我绝对绝对不要吃番茄》,他们在完整阅读后,又边读边交流。 妈妈:“哥哥查理用什么办法让萝拉吃掉了不喜欢的胡萝卜、土豆、番茄?” 多多:“查理告诉萝拉胡萝卜是木星上的橘树枝,土豆泥是从富士山的山尖上飘下来的云朵……萝拉觉得很有趣,把它们都吃掉了。最后,她还开心地吃掉了番茄,因为她把番茄想象成了自己最喜欢的‘喷水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