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需求缺口的应急物资分配机理及运作模式

作 者:
张毅 

作者简介:
张毅(1981- ),男,河南省洛阳市人,洛阳师范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副院长,洛阳市物流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电子商务大数据处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急物流、供应链管理(河南 洛阳 471934)。

原文出处:
中国流通经济

内容提要:

大型灾害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中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而应急物资分配是做好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的关键。合理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既有利于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又有利于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然而,灾害发生后,决策者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应急物资分配到灾区,由此会导致应急物资短缺,形成需求缺口,既给灾区救援工作带来不便,又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实地调研发现,需求视角下影响应急物资分配的主要因素包括灾区需求信息“黑箱”、受灾程度、需求紧迫性、需求缺口等。灾害发生后,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快速、精准、公平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为更好地扑灭应急物资需求缺口,这种应急物资分配模式应涵盖需求预测、需求等级划分、属地一次分配、外埠二次分配等方面内容。其具体运作流程包括信息收集、分配目标确定、物资分配决策、物资分配评价、物资分配实施等五个步骤。此外,为保障应急物资分配系统顺畅运行,把应急物资快速、精准、公平地送到灾区,最大限度提高救援效率,还要建立应急物资保障机制,搭建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等。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21)09-0032-11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21.09.004

      引用格式:张毅.考虑需求缺口的应急物资分配机理及运作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21(9):32-42.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疫情、洪涝、地震、雪灾、干旱等大型灾害时有发生。一旦发生大型灾害,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果不能及时合理地实施应急物资分配决策,将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创[1]。

      大型灾害发生时,受信息、储备、道路等因素影响,应急物资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满足灾区需求,进而导致应急物资短缺,形成需求缺口,并由此引发诸多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比如,2021年7月20日河南遭遇暴雨灾害,全国各地救援力量和物资潮水般涌向灾区,导致新乡卫辉等地高速公路堵塞严重,政府不得不呼吁大家非必要不要前往一线,为灾区打开紧急救援通道。当时,被堵在路上的物资大多是饮用水、方便面等,而这些物资在多数灾区已经接近饱和。事实上,自暴雨灾害以来,大量家禽家畜被淹死,极易引发大型瘟疫,急需消毒水、喷洒器等消杀物资,而受水灾影响,部分地区通信中断,导致供需信息严重不对称,外界无法得知当地急需哪些物资[2]。可见,盲目的应急物资保障会导致应急物资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比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13分钟,全军启动应急机制,距地震发生不到10小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就有1.2万名官兵进入四川灾区展开救援[3]。尽管应急响应及时,但由于应急物资跟不上,大量官兵在救援物资到位前只能徒手救援。比如,2010年海地震后骚乱频发,闹事者劫掠商店,袭击物资运送人员,危及救援人员安全。为防止骚乱扩大,警方开始逮捕闹事者。因救援物资不到位或担心遭受暴力袭击,许多居民开始“逃离”海地首都太子港[4]。比如,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后,由于道路中断,救灾物资无法运入灾区,导致食品、药品、帐篷等生活必需品异常缺乏,灾民情绪激动。随着道路不断修复,救灾物资陆续发放到灾民手中,灾民情绪恢复了平稳[5]。反思上述事件,如何在救援过程中满足灾民应急需求,扑灭需求缺口,不仅是摆在社会和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值得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应急物资分配实际上是为了满足灾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解决供需平衡问题,因此应急物资分配的主要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精准、公平地实现供需平衡,降低灾害损失及灾情引发的社会影响。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要遵循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地方就近指挥的分配原则;美国国土安全部2004年发布的《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也明确指出,处理灾害事件时应遵循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物资响应原则。尽管国内国外均认同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物资分配原则,但在实际的应急物资分配过程中,依然忽视了属地应急物资直接分配这一问题。应急物资分配中出现的种种被动局面暴露了我国应急物资分配体系存在的诸多不足。

      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2次会议提出,我国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对短时间内出现的物资供应短缺要统一组织调度,对应急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和配送,确保灾区应急物资需求。这既体现了国家对应急物资保障问题的重视,也为构建应急物资分配模式指明了方向。

      对于灾害发生后的应急物资分配问题,本研究试图从需求缺口出发,充分考虑灾区需求信息“黑箱”、受灾程度、需求紧迫性、需求缺口四个主要因素对物资分配的影响,以应急物资分配拟解决的可预见性、公平性、快速性、精准性问题为导向,按照系统化解决方案,根据应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揭示考虑需求缺口的应急物资分配机理,构建包含需求预测、需求等级划分、属地一次分配、外埠二次分配等内容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该模式的运作流程包括信息收集、分配目标确定、物资分配决策、物资分配评价、物资分配实施五个步骤[1]。而且,为保障应急物资分配系统顺利运行,把应急物资快速、精准、公平地分配到灾区,最大限度提高救援效率,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还要建立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建设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等。本研究可为应急救援中的应急物资分配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二、文献回顾

      满足受灾点对应急物资的需求是应急物资分配的根本目标,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其中,有研究从全需求、全满足视角探讨了应急物资分配问题。比如,谢乌(Sheu J B)[6]以需求为导向的应急物流运作模式旨在实现对救灾服务的分配,以最大限度提高幸存者适应能力;王(Wang H J)等[7]研究了改善应急物资需求满足状况的应急物资储备点选择分配模式;阮(Ruan)[8]等考虑决策者偏好,建立了优化运输路径、提高需求满足程度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常春光等[9]考虑灾区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各应急物资分配中心运输数量与时间等约束,建立了多品种应急物资配送模式;孙昌玖等[10]考虑不同物流中心库存差异和物资需求紧迫程度,设计了横向转运的应急物资协同调度模式。有研究从需求不确定视角探讨了应急物资分配问题。比如,贾巴尔(Jabal A M S)等[11]考虑需求不确定性,以最小化设施成本、最大化客户满意度为约束,建立了多目标应急物资分配模式;那颜(Noyan N)[12]考虑需求不确定性和灾害损害程度,建立了两阶段的平均风险随机规划模型;阿马尔尼茨卡(Amalnicka M S)等[13]考虑应急物资需求、供给不确定性及应急物资采购动态变化,对应急物资分配进行了研究。然而,随着应急物资不断被运送到受灾点以及灾情的不断变化,对应急物资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此,也有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杨斌等[14]认为,各受灾点之间应急物资的需求和供给可以相互转化,进而基于需求动态信息制定应急物资分配决策方法以提高分配效率;庞海云[151考虑到物资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全部应急需求,提出了不完全扑灭的模式;刘瑾瑜16]基于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根据不同需求状况,制定应急物资筹措方法,构建合理、公平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詹沙磊等[171考虑应急物资需求不断增长与应急物资供应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研究了应急物资动态分配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