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班毕业典礼上,宇宇(化名)登台演唱了一曲京剧选段《三家店》。台下,宇宇的父母和老师倍感欣慰:三年前,宇宇在老师和小伙伴眼中有点“特殊”,语言表达不清、自理能力较弱、肢体发展不协调……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宇宇慢慢融入了集体,最终顺利毕业。 “特殊”的宇宇 宇宇刚来幼儿园时,总显得有些不合群。 刚入园不久,宇宇经常无视规则,喜欢到处乱跑。一次,他闯入正在上课的班级中,原本安静的教室变得十分混乱:宇宇突然开始乱喊乱叫,嘴里说着广告词、公交车站名,小朋友们都“模仿”起来……整个上午,老师都在不断地引导宇宇和其他孩子调整情绪。 类似的情况时常发生。经过观察,我发现宇宇有时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且表达能力弱于其他孩子,无法说清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同学沟通较为困难。 早餐时间,宇宇坐在桌前,抓起面条就往嘴里放。保育老师告诉他用勺子,他却把勺子扔到地上,继续用手抓饭,地上、桌子上、身上都是面条。过了一会儿,他双手捂脸,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午餐如果是馒头之类的主食,他就坚决不吃。除了极度挑食外,宇宇的自理能力也令人担忧。他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自己吃饭、上厕所,有时控制不住自己,无法情绪平稳地参与集体活动。 宇宇上小班时就在运动行为方面与其他幼儿略显不同。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排好队依次围着大圆圈走,宇宇却围着圆圈到处乱跑,一边跑一边嘴里嘟囔着什么。升入中班后,当孩子们进行走、跑、跳、爬、钻等运动时,我特意观察宇宇的行为,刚开始他还能跟上大部分小朋友的步伐,没过多久就开始乱跑,且跑步时手臂不会前后摇摆。宇宇不会爬行动作,也不能进行单脚跳和双脚跳。当老师让他站在小独木桥上往下跳时,他眼神充满了恐惧,最后捂着脸哭了起来。 了解宇宇的原生家庭 鉴于宇宇的特殊情况,我决定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没想到,开学没多久我就碰到了难题。 一次,宇宇的妈妈和奶奶一起来接孩子放学,我将宇宇的情况向她们反映,没想到她们立刻互呛起来。眼看婆媳“大战”一触即发,我赶紧让宇宇奶奶先回家,并向宇宇妈妈了解家里的情况。 宇宇妈妈告诉我,宇宇上幼儿园之前主要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宇宇是早产儿,体质较弱,因此奶奶对宇宇疼爱有加,所有的事都一手“包办”,导致宇宇的自理能力很弱。在饮食方面,由于爷爷身体不好,所以家里常以流食、较软的饭菜为主,所以宇宇不爱吃馒头,到了幼儿园就表现得挑食。 宇宇的爸爸工作比较忙,对宇宇的关注较少,平日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宽松。妈妈对宇宇很严格,但奶奶和爸爸总护着孩子,为了不引起家庭矛盾,妈妈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宇宇自身体质的原因让家人对他过分溺爱,也让他生活在过度保护的“温室”中,反而不利于成长。另外,宇宇的家人各自拥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常常发生矛盾,这些都阻碍了宇宇的健康成长。 了解了宇宇的家庭情况后,我经常向家长反映宇宇的种种“不同”,希望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并建议他们带宇宇去寻求一些正规的医学咨询。但宇宇的妈妈和奶奶仍相互指责,有时,妈妈送完孩子后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像是在逃避与我交流。当我试图向宇宇爸爸反映时,他却将责任推给宇宇妈妈。 这种情况令我始料未及,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寻找与家长沟通的方法。 从改变宇宇开始 从那以后,我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查找类似情况的解决办法。一天,我从书中了解到,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如果对他们刺激过多或时间过久,反而会引起家长不耐烦、麻木甚至逆反。 我顿时明白了宇宇家人的一些表现,于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天“告状”了,而是把重点放到了宇宇身上。我发现,每当有小朋友模仿宇宇说话时,他反而满心欢喜,因此我猜测他可能很渴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之后的游戏活动中,我尽可能安排宇宇坐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一来防止他乱跑,二来可以和他在眼神上有更多交流。每次活动的前、中、后期,我都会和宇宇做一些简单的互动,比如问他:“宇宇坐下来和我们一起玩,好吗?”“宇宇可以做得很棒,是不是?”每次听到这些话,宇宇都会用力点头。 户外活动时,我给予宇宇充分的时间进行摸、爬、滚、跳、蹦、跑等专门训练。自由活动时间,我看到宇宇经常一个人坐着,从不和小伙伴玩,就把他叫到身边,陪他玩耍。有时,我发现宇宇不会玩一些小朋友很喜欢的玩具,比如雪花片,我会耐心教他玩,如果他学会了,就和他击掌。 随着年龄的增长,宇宇似乎懂事了一些。每当我提出问题时,他总会主动举手,我也会向他表达更夸张的肯定和鼓励。渐渐地,宇宇有点离不开我了,成了我的“小跟屁虫”。 很快,宇宇在园的表现逐渐好转。每次放学我都会主动向宇宇妈妈夸奖他,“宇宇今天把饭都吃干净了,他很喜欢吃馒头呢。”“宇宇今天学会拉拉链了。”……为让宇宇爸爸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我特意组织了一场亲子运动会,宇宇爸爸在运动方面表现特别突出,他们父子俩在运动会上获得了不错的名次。我还注意到,当爸爸扛着宇宇围着操场跑时,宇宇的表情里闪烁着我从未见过的光芒。 从那以后,宇宇爸爸有时会和妈妈、奶奶一起来接孩子,有时也会自己来接孩子。而我也有意识地将“告状”变为“肯定”,渴望得到宇宇家长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这个方法奏效了。宇宇的爸爸妈妈不再躲着我,接孩子时会主动向我询问宇宇的状态,以及他们应该配合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