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如何管教孩子一直都是让很多父母头疼和焦虑的问题,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稍有不慎就可能让自己追悔莫及。而且,有些父母虽然做到了管孩子,却没有真正做到管理孩子。那么,管孩子和管理孩子的区别在哪?父母应该如何管孩子才最有效果? 常常听到有家长抱怨:孩子实在太难管了,说什么话都听不进去。其实,这是因为你在“管”孩子,而不是在“管理”孩子。 什么叫“管”孩子 幼儿园放学了,娃又要在外面买零食。你突然想起最近已经吃过两次外头的零食了,今天不能再让他吃了,拒绝孩子后,迎来一阵哭闹。 孩子在看电视,一不留神,又离电视机很近。你只能大老远冲他大叫:“离电视远点,再不动就不给你看了!”孩子走开一阵之后,又继续循环刚才的一切。 什么叫“管理”孩子 幼儿园放学了,孩子又要在外面买零食。你平和地跟他说,“我们说好一周只能在外面买两次零食,这周你的次数已经用完了,我们一起遵守规定好吗?妈妈回家给你做水果沙拉。”孩子欣然答应。 孩子在看电视,一不留神,又离电视很近。你走过去拉他到客厅最远的地方,说,“我们约定好的,超过茶几的位置看电视,你需要站在这个角落看10分钟,才能回到沙发上。”孩子吃一堑长一智,靠近电视机的次数减少了。 管孩子,是大人要求孩子怎么做,孩子就得怎么做,结果孩子充满压迫感和抵触心理。因此,越管,孩子越不听。 而管理孩子,则是事先跟孩子商量共同认可的规则,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因此,越管理,孩子越听话。 管孩子,大多用的是情绪。看到孩子的行为不符合预期,就会怒吼、训斥甚至打。目的是要孩子顺从、听话。这种管,实质是一种控制。 而管理孩子,更多需要家长的智慧。看到孩子的行为不符合预期,往往是沟通、倾听,耐心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目的是要孩子明是非、懂事理。这种管理,实质是一种引导。 下面给大家分享7大“管理”原则,希望能给想管理孩子的家长一些帮助。 原则1:要跟孩子一起制定成长规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孩子的第一步,就要制定规则。但是,这份规则不能是家长单方面决定,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探讨、达成共识后才能实施。因为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打从心里认可,他才会一心一意去执行和遵守。 原则2:规则尽量多维度制定 通常情况下,一个学龄前的孩子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制定: 一天的作息:可以制定时间表和具体事项,可适当留给孩子一些玩的时间。 学习习惯:上课、写作业、阅读的时间、学习的方式和态度等。 生活习惯:玩玩具后要收拾,自己整理书包,玩电子产品的时间等。 情绪心理:与孩子商量好有情绪了该如何处理,没处理好该怎么办。 行为准则:礼貌、诚信、按时、遵守纪律等。 多维度的制定,是方便帮助孩子树立各种好习惯,也让他养成规则意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然,这套规则的制定需要后续执行中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原则3:规则制定最好具体到细节 如果规则没有具体到细节,那么孩子就容易模糊,从而不知如何遵守。比如,你和孩子说:早上要早点出门哦!早点是早到什么时候?孩子不会有概念。但如果你和他规定:我们要7点半起床,8点出门。孩子就知道时间的概念,也会在潜意识中去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原则4:要先紧后松 孩子的自制力和自觉性往往是比较差的,需要不断去提醒和督促才能慢慢形成习惯。所以,在前期执行这份共同制定的规则时,如果孩子想通过撒娇或撒泼的方式来让你妥协,请一定要温柔而坚定地拒绝。 什么时候可以放松一点去管理呢?等到你觉得孩子各方面的习惯已经基本成型时,家长在态度上就可稍稍放松一些,让孩子灵活地去自主管理。 原则5:提醒孩子,不要催孩子 心理学上说,人的学习行为是由两套系统合成的,一套是躯体的,一套是心理的。催促,只能使身体到位,却无法让心思到位,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感。因此,我们要学会用提醒来代替“催”。 原则6:每天晚上复盘总结 每天晚上入睡前,跟孩子一起盘点当天的各项行为,做好的画个笑脸,没做好的画个哭脸。如果没有达成一致的行为共识,那就彼此好好沟通。如果彼此都有理,又不想向对方妥协,那就互相尊重,保留意见,求同存异。当然,也就既不给笑脸,也不给哭脸。这样一来,孩子既能感受到尊重,也能每天在总结中强化好的行为,得到成长。 原则7:奖惩避免一刀切 制定奖惩,是为了强化好的、积极的行为和观念。但是,奖惩的制定需灵活,切忌因孩子某一行为不符合预期,就全盘否定,甚至取消孩子的奖励。这里,我建议家长们最好以周或月为单位去统计孩子的表现,然后进行相对应的奖惩。如孩子每天有10项规则,每一项都做好,一天便可获得10个笑脸,一周就可以获得70个笑脸。 我把奖惩按照笑脸个数从高到低进行分级: 70个笑脸:可以获得她想要的玩具、零食或书籍; 65个笑脸:可以获得随机礼物; 60个笑脸:没有奖励; 60个笑脸以下:每天早晚需要喝一大杯水。 管理大师西洛斯·梅考克曾说过: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