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鼠疫与“伍氏口罩”的诞生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雨濛,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在站人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医学社会文化史研究(珠海 519082)。

原文出处: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近代医用呼吸防护器具及其背后预防传染病之理念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演化。1910-1911年的“满洲”鼠疫期间,由伍连德领导下的哈尔滨中国防疫当局发明的简易纱棉口罩(即现今所称“伍氏口罩”)凭借经济与实用的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被万国鼠疫研究会认可。尽管其设计之初的防护理念与过滤式呼吸器更为接近,但在此次研究会后佩戴口罩与预防疾病经飞沫传播之间的联系逐渐明确。会议上也确立了一个重要原则:口罩的作用机理是纯粹机械式的,不应搭配消毒剂使用,从而扭转了此前将呼吸防护器具同时当作杀菌器使用之风气。“伍氏口罩”不仅影响了日后口罩之形制,其防护理念与使用原则也型塑了后人对于防疫口罩的应用。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11 期

字号:

       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令平日毫不起眼的口罩一跃成为万众瞩目之焦点,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口罩之历史的兴趣。我们今日所使用的防疫口罩从何演变而来?这是一个重要而基础的问题。在相关讨论中,1910-1911年第一次满洲鼠疫(又称庚戌鼠疫)期间所诞生的一种纱棉口罩常常被提起,据称其发明者是近代著名的马来西亚籍华裔医生伍连德,因而它又被当代的人们称为“伍氏口罩”。这种器具被认为是我们当下用于防疫的口罩的鼻祖之一,此次新冠疫情期间一种广为流传的新观点甚至提出它是N95口罩的前身。①

       目前“伍氏口罩”之诞生更多作为一个轶闻故事流传,用以佐证伍连德及中国在推动全球卫生现代化上的功绩,绝大部分论者所做的只是未加批判地简单重复伍连德自传中的叙述,此外加上一些文学作品与大众读物的渲染,使得当下人们对“伍氏口罩”及其诞生背景形成了不少不合实际的刻板印象,尤其是许多人都以为伍连德是首位界定“肺鼠疫”的医家以及中国第一只防疫口罩的发明者。②当前只有两位学者对这一议题作了相对细致的研究:林特里斯(Christos Lynteris)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揭示了庚戌鼠疫期间所诞生的口罩不仅是预防感染的工具,它同时也将佩戴者转变为卫生现代性的理性主体③;张蒙则考察了“伍氏口罩”如何由呼吸器转变而来,并深入挖掘了中西方在该器具命名权与发明权上的角力以及围绕其效力展开的争论。④张蒙以新颖的学术理念对“伍氏口罩”之历史作了全新的解读,他不仅试图揭示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且有意识地将该器具置于更长的历史脉络中考察,但他几乎完全将口罩与呼吸器之区别理解为名称上的不同,而未能认识到二者在器型、材质及防护理念上的差异,笔者不能认同其所勾勒的“伍氏口罩”的演变脉络,以及他关于这种口罩之诞生与命名、伍连德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等问题的观点。当然想要追溯该口罩在近代呼吸防护器具演化系谱中的地位并非易事,因为目前学界在讨论近代用于传染病预防的口罩及其他呼吸防护器具之历史时往往极为简略,尚未能清晰地勾勒出它们的演进脉络,及它们在器型与预防传染病理念上的变化。⑤

       本文聚焦“伍氏口罩”在庚戌鼠疫间诞生之历史,与林特里斯及张蒙的视角不同,笔者希望回到医学本身,重点探讨这一器具“作为预防传染之工具”的历史,剖析其诞生背景、器型、防护理念及使用情况等。其次,本文拟将“伍氏口罩”置于近代医用呼吸防护器具及其防护理念演变的历史脉络中考察,探讨这种口罩与此前的呼吸防护器具在形制、防护理念及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它又为之后防疫口罩的形制及其应用树立了怎样的典范?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笔者也将尝试勾勒近代呼吸防护器具及其预防传染病理念的整体演变。

       一、近代医用呼吸防护器具之历史

       人类利用呼吸防护器具预防疾病传染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早在17世纪时,欧洲的一些瘟疫医生便试图通过佩戴鸟嘴面具来预防鼠疫,他们在“鸟嘴”中塞上干花、草药、香料等物,以期中和所谓的“瘴气”。⑥19世纪后,人们开始使用覆盖口部或口鼻的呼吸器(Respirator)来预防传染病。英语中的"Respirator"一词是由英国医家杰弗里斯(Julius Jeffreys)于1836年首次提出,用来指代他所发明的一种旨在增加肺部所吸入空气之温度(与湿度)的防护器具,几经改良后其大体形制是一块弯曲成贴合口部或口鼻之弧度的金属片——由多层金属网格加防水材料制成,外部包裹着一层丝绸或其他布料,并配有两根束带,这一器具的作用机理在于保存呼出气体中的热量与水分。⑦张蒙提出19世纪末的细菌学家将杰弗里斯发明的呼吸器用于鼠疫预防,而“伍氏口罩”也直接衍生自这一器具,然而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Respirator"并非杰弗里斯呼吸器之专有名词,19世纪中叶后越来越多覆盖口鼻的呼吸防护器具被发明了出来并被冠以该名,但它们之间很快出现了分化。1854年苏格兰化学家斯滕豪斯(John Stenhouse)发明了一种以炭粉为滤芯的呼吸器,其设计理念如下:佩戴时呼吸器与面部紧密贴合,外界空气在吸入口鼻之前首先经过炭粉之过滤,其中混含的“瘴气”将被滤除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之目的。⑧这一发明是(机械)过滤式呼吸器的一种典型代表,由于设计理念不同,这类呼吸器与杰弗里斯的那种单纯的防寒呼吸器在形制、结构乃至材质上都存在一定区别。⑨

       19世纪下半叶,伴随着微生物/细菌学说的提出,西方传染病防护理念从应对瘴气转向了以致病微生物/细菌为中心。1870年著名科学家廷德尔(John Tyndall)提出,疾病是通过空气中的尘埃所包含的致病微生物传播的,他建议人们通过佩戴以棉绒(Cotton-wool)⑩为滤芯的呼吸器来过滤空气中的尘埃与致病微生物,以预防疾病传染;在之前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廷德尔提出棉绒是过滤空气中杂质的最佳滤材。(11)在廷德尔的启发下,19世纪70年代后过滤式呼吸器尤其是以棉绒为滤材的呼吸器被广泛应用于传染病预防乃至防尘、防毒等领域,它们的具体形制并不统一,不过基本上都带有金属或橡胶等材料制成的硬质框架或外壳。(12)紧接其后,现代消毒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应对致病微生物的思路:杀菌。自19世纪70年代末,在呼吸器中加入石炭酸、杂酚油等消毒剂开始流行起来,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即是为了杀灭所吸入空气中的细菌(13),当然更常见的情况则是将之当作消毒剂吸入器使用,用于肺结核等疾病的治疗。(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