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印度茶叶在西藏的销售及其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志扬,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民族研究

内容提要:

19世纪中叶,英国在印度阿萨姆地区种植茶叶成功,由此开始了向西藏倾销茶叶的企图和行动。辛亥革命后,川边茶在西藏的销售大大下降。当时国内各界普遍认为,印茶在西藏的倾销是川边茶销售不畅的主要原因。事实上,由于中国方面的强烈抵制,以及藏人长时间形成的对川边茶口味的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印茶并未在西藏形成大规模销售之势,英国殖民者向西藏倾销印茶的企图遭遇失败。与此同时,借助海上运输和价格优势,滇茶弥补了川边茶的缺额,占据了西藏茶叶市场的半壁江山。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世纪末开始,印度茶叶倾销西藏是造成川边茶销藏数量急剧萎缩的主要原因,此为国内外学者惯常秉持的观点。陈一石《印茶侵销西藏与清王朝的对策》是较早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不过该文主要关注点是面对印茶倾销危机,晚清政府致力于边茶业改革的措施,文章对于印茶在西藏的销售情况较少论及。①其后董志勇撰文就印茶销藏对西藏产生的影响加以论述,认为辛亥革命前后,印茶大量运入西藏销售,并逐渐占领了西藏大部分茶叶消费市场,造成中国内地销往西藏的茶叶数量逐渐减少,给西藏政治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后果。②

       近年来,这种观点遭遇挑战。英国学者布兹(Patrick Booze)认为,19世纪末至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的印茶销藏是一个伪命题,其实英属印度在对藏茶叶贸易上并未打破川滇茶叶在西藏的垄断地位。布兹指出,这一时期开始的川茶销藏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当时川康境内的连年内战,赵尔丰等清政府官员对印茶威胁的夸大,以及川边茶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而非印茶向西藏的倾销。③布兹的这一观点之前也有学者提出过,但没有专门撰文进行系统的论述。④布兹的观点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们关于印茶销藏的“常识”。从他使用的资料方面看,似乎并无新材料的运用,尤其对汉文史料引用较少,且多为转引;⑤但是,他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从隆吐山战役后中英于1890年签订不平等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到1903年第二次英国侵略西藏战争,这期间清朝中央政府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拒绝执行条约中关于茶叶入藏的条款。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1903年至1904年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并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在拉萨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904年《拉萨条约续约》签订后,英属印度和西藏之间的贸易免税开始执行。从笔者接触到的资料来看,川茶销藏从这时期开始大大减少,当时来自中国报纸杂志的各种相关报道都对印茶垄断西藏茶叶市场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1890年之后签订的各种关于印藏通商的条约,甚至荣赫鹏远征军进入拉萨,这些行动都带有为印茶打开西藏市场的目的,条约中甚至还专门设有涉及茶叶的条款。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事实上没有出现印茶向西藏倾销的现象,甚至在西藏很难看到印茶的踪迹。

       从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尚缺乏印茶在西藏销售的文献记载。无论是清末驻藏大臣有泰、曾经到过拉萨的日本僧人河口慧海,还是民国时期入藏的黄慕松、吴忠信、刘曼卿、邢肃芝、沈宗濂等,包括这一时期英国在西藏活动的重要人物查尔斯·贝尔(Charles Alfred Bell)、黎吉生(Hugh Edward Richardson)、巴伯(Edward Colborne Baber)等人,他们的笔记、回忆录、调查报告、著作等都很少提及印茶在拉萨、日喀则等地的销售情况。甚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各种回忆录和档案中依然很难发现有关印茶在西藏情况的记载,从当时人们的记录中也没有看到西藏缺茶的情况。

       如果布兹教授的观点成立,那么我们要问的是:既然1904年《拉萨条约》签订后,尤其在辛亥革命后,川边茶的数量减少了起码一半左右,而印茶又没有向西藏倾销。在此情况下,各种文献也未见到有关西藏茶荒的记载,那么如此热爱喝茶的藏民族采取何种办法弥补了川边茶的空缺?藏人为何不接受印茶?而这部分布兹教授并未深入探究,却又是问题之关键所在。2020年底《中国经济史研究》刊发的冯翔《印茶侵藏?——基于中英档案与数据之研究》一文,依据详实的中英档案资料,对印茶是否向西藏倾销提出了质疑,认为印度茶叶从来没有大规模进入过西藏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布兹的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此问题的最新思考。⑥本文写作时,《印茶侵藏?——基于中英档案与数据之研究》并未发表,本文所依据的文献和切入角度与其有所不同。本文可对进一步反思印茶销藏问题起到补充印证的作用。

       二、英国对西藏的觊觎及印茶销藏的企图

       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觊觎和渗透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便开始了在南亚次大陆的扩张。1772年,不丹与印度土邦廓启·比哈尔之间爆发战争,东印度公司趁机攻打不丹,获得在不丹南部山坡地砍伐森林的特权;1826年东印度公司通过第一次英缅战争而从缅甸手中夺取阿萨姆地区;1835年向哲孟雄租借大吉岭,作为入藏根据地及贸易中转站;1861年英国人打败了哲孟雄,取得哲孟雄全境的铁路权,从此印藏交通之中路通畅,英国人可以从大吉岭直达中国西藏边境。1865年英属印度又打败了不丹,不丹割地求和,于是不丹到西藏之间的道路也被打通了。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几次战争,一步步将印度(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缅甸、锡金和不丹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深入到喜马拉雅山脉南部地区。由此开始,英国势力直接到达了中国西藏边境。⑦

       在早期,中国西藏与相邻的喜马拉雅山南麓诸国实行的是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对进入西藏进行贸易或因其他目的入藏的外国人并不限制。1791年廓尔喀发动了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乾隆皇帝派福康安为大将军,于次年率兵入藏,并深入廓尔喀境内,迅速击退了廓尔喀的入侵。战后,清廷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和防御外患,制定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其中规定“嗣后外番人员来藏,由边界营官查明人数,廪报驻藏大臣,并由江孜、定日汉官验放后,方可来拉萨”。⑧此项规定对外国人进入西藏进行了限制,尤其使西方人很难再进入西藏。直至1875年马嘉理事件后,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于1876年9月13日签订《烟台条约》,才开始允许英国人进入西藏。但是《烟台条约》遭到西藏僧俗各阶层的一致反对,英国人进入西藏的计划实际并没有得以执行。这种局面一直到1888年隆吐山战役后中英之间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1890年)和《中英会议藏印续约》(1893年)后才得到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