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F119;F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21)04-0077-11 近代以来,伴随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制度和新规则得到了建设发展契机,走向全球并产生广泛影响,促进了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变革。诞生于17世纪,并在此后三个世纪得到不断发展的商品检验制度,便是以近代生物学、机械学、经济学、法学等为基础建立起来规范全球贸易的重要规则,它促进了18-20世纪全球贸易的发展和变革,同时也是当今国际贸易规则和标准化营销的前身及基础。在棉纺织领域,19世纪西方棉商及其组织团体在整合国际棉花市场,建立并完善棉花检验制度及棉花等级标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全球棉花检验制度的主导者。19世纪后半叶,中国在外国势力强势介入、众多沿海口岸被迫开放的情况下,被卷入世界贸易体系,中国的棉花市场从消费者市场向近代组织市场转变,即从个人或家庭消费为主转向以纺纱厂和棉花公司的集中消费为主①。因棉花是全球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材料,故中国棉花成为世界商品进入全球棉花市场②。19世纪晚期,面对西方较为成熟的棉花质量等级制度,纳入全球市场的中国棉花被迫接受西方棉花质量等级标准的规范和约束。在1929年以前,中国出口棉花检验的经济主权由外商控制,中国如何应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棉花检验制度是一个既关系融入世界市场又关系保护经济主权的重要问题。事关中国在全球棉花市场中的参与权,也决定中国在全球棉纺织品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最终影响中国本土棉纺织业走向近代化、工业化的成败。面对这一情境,中国棉商心态复杂,但积极应对是主流。中国棉商学习西方棉花检验始自1901年,由上海棉商率先尝试。长期以来,中国棉花检验权主要掌握在外人手中,且缺乏国家权力支持,故从1901年到1929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全国统一商品检验机关之前,中国棉商和棉商组织成为建设和完善中国棉花检验制度的主要力量。 近代世界棉花市场和全球棉花贸易一直是中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从兴起至今已近两百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在棉纺织业蓬勃发展的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专门研究英国棉业飞速发展过程的著作和有关殖民地地区的棉业调查报告,这些富含史料信息的论著对今天的研究有重要意义。(2)从19世纪后半期到二战前,随着英美棉纺织业的全球扩张,有关棉业方面的著作大量涌现,其中关于英美棉业发展的著作较多,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诞生了从生物学和机械学角度论述棉纺织业发展的著作,同时也出现了以全球视角论述棉业发展的著作③。民国时期方显廷撰写的《中国之棉纺织业》则奠定了本国学者研究中国棉纺织业的基础④。(3)当代学者对棉业的研究更为深入,无论是全球视角的研究,还是区域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斯文·贝克特教授从全球史角度论述了棉花市场的发展,影响巨大⑤。严中平的《中国之棉纺织业》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研究本国棉纺织业的力作⑥。 英美学者在研究棉花贸易和棉纺织工业历史时,不同程度地提及或梳理了棉花检验和等级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国学者方显廷和严中平在论著中也简要论述了民国时期中国棉花检验的相关内容。此外,当时从事检验工作的专家亦曾梳理商品检验事业原委。不过,当代学界对近代中国商品检验制度的整体性研究还不充分,就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而言,以宋时磊为代表的学者在茶叶和生丝质量检验的研究上用力较多⑦。对中国近代棉花检验制度的专论,则有笔者的《中国收回棉花检验权始末》一文⑧。 总之,当代史学界对近代商品质量及检验制度的研究,基本上是作为其他研究的附属和补充存在,缺少探讨近代商品检验制度及其组织发展的专门论述。事实上,商品质量及检验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是中国近代商品市场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近代中国在国际市场和全球贸易体系中地位的关键因素,更是考察中国近代如何突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技术压力,维护主权和发展利益的重要视角。本文着力将中国近代棉花检验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置于全球棉花质量等级制度建立的框架内进行探讨,以期揭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市场和贸易体系对中国产生的推动与制约并存的历史影响。 一、初创范式:棉花检验制度及标准的起源与发展 欧洲的出口商品质量检验最早诞生在法国,1664年法国“于全国各都市,设立检查机关,严厉执行”,检验的商品多达150种以上⑨,19世纪,商品检验发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意大利于1850年在米兰设生丝检验所开始检验生丝;1880年开始检验病虫害。1874年德国亦开始检验病虫害。1877年奥地利帝国继德国执行检验。英国农渔部于1877年颁布病虫害法,在英国及威尔士执行检验,苏格兰紧随其后,英属印度海峡殖民地及马来联邦等地也于1914年先后执行检验⑩。1884年美国也开始执行商品检验(11)。日本于1896年制定生丝检查法并执行检验,在进口检验方面,1914年“日本纺织联合会遂于横滨,神户,门司,长崎四处,设立华棉水气检查所”,专门检验从中国进口的棉花(12)。可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商品生产大国均注重商品质量检验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商品检验机关。 19世纪随着棉纺织业的爆发式增长,棉花成为了全球纺织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到20世纪初期,几乎所有的产棉大国和纺织业发达的国家均建立了棉花检验机关。事实上,棉花检验及其制度的形成则发轫于18世纪晚期,从当时的历史环境而言,笔者以为促使棉花检验制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棉花生产缺乏科学管理,致使各地棉花质量良莠不齐。例如,1836年东印度公司就指出数年来印度棉花存在质量低劣和数量不足的问题,欧洲棉商和殖民官员就此互相指责对方,东印度公司要求英国商人在购买印度棉花时要提高分辨能力,只购买干净的皮棉(13)。不仅是印度棉花,在清洁度和棉纤维长短不齐等方面,来自巴西和美国的棉花,均给英国棉纺织业制造商带来了生产上的难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埃及棉花生产和销售环节由国家力量参与和主导,政府严格管理棉花分级、质量把控和包装运输等,故埃及棉花品质在国际棉花市场中受到好评。但棉花含水量问题依旧是制约埃及棉花价格的主要因素(14)。其二,工业革命后机器化生产的技术流程对棉花品质提出了新要求,棉花等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其根本原因来源于机器的物理特性,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要求其加工产品的规格和质量必须相对规范和稳定。从棉花加工角度看,机器的使用决定了对棉花品质的特定要求,如机器的使用寿命和维修频率受棉花含水量和清洁度的制约,棉纤维的长短和韧度也决定纺出纱线的品质、等级和价格。所以从棉花特性出发,实现棉花质量等级划分成为棉商和制造商关注的核心因素。其三,跨国原棉贸易的顺利进行需要买卖双方对产品品质和交易信用达成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依托于彼此认可的客观标准。因18-19世纪各种先进纺织机器的发明提高了棉纺织业生产率,锯齿轧花机的发明又解决了棉纺织业获得大量干净皮棉的难题,因此,原棉和棉花制成品贸易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从1800到1860年,美国和英国之间的原棉贸易增长了38倍;在棉花制成品贸易方面,从1800至1860年间,棉产品占英国出口总值的40%至50%(15)。面对激增的全球棉花贸易需求,市场迫切需要客观的衡量标准来保障买卖双方对产品品质、交易信用达成共识并促成交易。伴随着全球棉花贸易的发展,全球棉花市场对棉花交易效率和质量分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棉商逐渐形成专业化分工,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棉花商人与棉业制造商一起在棉花买卖网络实践中,为贸易创造有利条件,开创性地建立棉花质量检验制度和等级标准,其中棉花经纪商的出现直接推动了这一制度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