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民的媒体使用偏好与政治信任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江华,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王辰宵,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基于“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相关数据,探讨媒体使用偏好对青年网民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日常情境下,青年网民的官方媒体使用偏好会对其政治信任产生正面的影响作用,而社交媒体使用偏好的影响并不显著,对青年政治信任具有负面影响的是海外媒体使用偏好;在突发事件中,媒体使用偏好对青年政治信任的影响出现两极分化效应,官方媒体使用偏好越强,青年网民的政治信任程度越高,而社交媒体与海外媒体使用偏好则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青年网络表达参与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他们对基层政府的信任水平。网络时代媒体使用偏好是影响青年政治信任的关键因素,这为数字政府治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1 年 11 期

字号:

       作为“Z世代”(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青年群体并非如已有研究所认为的那样具有“政治冷漠症”(李伟,2012);相反,借助网络平台,青年群体对政治的关注与参与不但积极活跃,而且形式新颖。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参与行为反映了新时代青年特色鲜明的国家认同方式、别具一格的政治话语表达方式,其背后体现的是他们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制度模式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等问题的态度与信念。

       作为研究公民与政府关系的核心概念,政治信任反映民众对国家政治体制、政治权威以及治理绩效的认可和支持程度(马得勇,2007;孟天广,2014)。政治信任对理解政府执政的民心向背与合法性程度高低、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梅立润、陶建武,2018;You & Wang,2019)。那么,在网络时代,不同的媒体使用偏好会对青年的政治信任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此已有研究主要提出两种观点。“负面削弱论”认为,网络媒体的信息接触会给青年的政治信任带来侵蚀削弱的负面后果(王正祥,2009;卢家银、段莉,2015);“积极促进论”则认为,互联网技术赋能国家治理,增进官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提升青年的政治信任程度(漆国生、王琳,2010;Warren et al.,2014)。这两种观点尽管立场不同,但都把网络媒体看作单一技术平台,且主要以“是否使用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为核心变量来解释网络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忽视了青年网民媒体使用的偏好及其应用的社会情境,也并未区分政治信任的不同方面(比如,政治体制信任与政府机构信任),因此导致研究结论相互矛盾。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利用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相关数据,探讨不同媒体使用偏好对青年政治信任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的问题

       (一)政治信任研究的三种传统理论范式及其整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民主政治危机、第三波民主浪潮在一些国家遭遇挫折,全球政治信任程度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福山,1998;Shi,2001),先后出现三种理论范式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制度主义理论”主要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信任是民众对政治制度和政府绩效的理性判断;选举制度是否透明公正、政府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绩效是否显著等都是影响民众政治信任的重要因素(Norris,2011;胡荣等,2011;Wang,2005)。“文化主义理论”强调影响政治信任的外部因素,认为政治文化的价值观念传统、大众政治心理以及个体政治社会化经历等因素对塑造民众的政治信任具有重要作用(Kennedy,2009;Shi,2001;吴心喆、余泓波,2018)。“社会资本理论”把政治信任理解为社会信任的一部分(Putnam,1993),认为人际关系网络、社团参与以及社区公共参与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日常信任程度,进而为政治信任提供有利基础(Newton,2001;罗家德等,2017)。

       这三种理论范式对政治信任影响因素的解释各有偏重,但在数字时代有可能被整合在一起。“制度主义理论”强调政府绩效表现、官员廉洁等对政治信任具有重要作用,但公众对这些方面的感知判断往往借助大众媒体;特别是如今,网络媒体是公众对政府经济发展成绩、社会治理状况等做出认知评判的重要窗口(孟天广、郑思尧,2017)。“文化主义理论”提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强调学校教育与官方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但这些都是相对传统、常规的途径;在网络社交媒体的环境下,青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越来越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张明新、刘伟,2014)。“社会资本理论”强调人际关系网络、社区公共参与对促进人际信任和政治信任的“溢出效应”,而在网络时代,人们的社交互动、公共参与已不再局限于线下物理空间,而是进入线上网络空间,线上社交互动对观点的传递、舆论的生成以及政治态度的影响日益显著(Echeverría & Mani,2020)。

       这些变化表明,互联网时代政治信任研究中的制度、文化与社会资本等理论,其实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信息沟通、意见表达、社交互动与公共空间等多重功能有机整合起来,对政治信任的深入研究有必要引入网络媒体使用的视角。

       (二)青年网民的媒体使用偏好与政治信任

       网民媒体使用与政治信任关系的研究一开始主要放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对比语境中展开。报纸、广播与电视等代表的传统官方主流媒体,舆论导向以正面报道或正向引导为主,因此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的政治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王正祥,2009;薛可等,2018)。

       相对而言,网络媒体是非主流媒介。网络信息具有自发性与混杂性等特征,网络舆论中也会存在群体极化现象。这些都会使网络媒体中的负面声音削弱公众的政治信任(苏振华、黄外斌,2015;卢家银、段莉,2015)。研究发现,一些因素会调节或中介网络媒体对政治信任影响的弱化效应。比如,个人的不公正体验(郭敬文、孙秀林,2018)、国家认同(Fei & Guo,2013)、个人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张明新、刘伟,2014),等等。不过,国外的一些研究却发现,网络媒体使用并不必然导致政治信任弱化,主流新闻网站的信息获取、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在线公共参与等均有利于促进公众的政治信任(Ceron,2015;Warren et al.,2014)。

       上述两种观点各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都有相应的经验依据。之所以相互矛盾,一方面在于已有研究对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所采取的二分视角;另一方面在于对网络媒体内部的异质性缺乏足够关注。随着数字技术的社会化渗透,媒体融合成为趋势,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化(如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改变了纸媒、广播、电视等的传播方式;与此同时,网络媒体内部分化明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