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创新生态系统优化与工业产能过剩防范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立勋(1965- ),男,甘肃武山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 730070)。

原文出处:
改革与战略

内容提要:

文章系统论述了创新型工业企业、供应商、创新辅助机构、高校、“四化”资源、高质量政策、金融体系等工业创新生态系统要素与工业产能过剩防范的内在关系,并从完善《创新型企业试点实施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创新型试点产业集群的示范效应、按照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思路改造升级工业园区、加强校企合作发展机制建设、推进企业“四化”建设、优化政策体系和构建工业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防范工业产能过剩的具体优化路径。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21)06-0026-10

      DOI:10.16331/j.cnki.issn.1002-736x.2021.06.004

      按照国务院去产能的总体部署,煤炭和钢铁等行业的去产能目标任务已在2020年全部完成,这标志着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由化解全面转入防范阶段。如何防范产能过剩,理论界提出的对产能过剩预警[1],产能转移[2],优化补贴政策[3],阻断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4]等措施,对工业产能过剩防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强化自主品牌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创新才应该是中国治理产能过剩的根本途径[5]。工业创新以健全的工业创新生态系统为依托,涵盖了工业转型、革新、改造、新产品研发和商业化过程等。工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能够为工业转型、革新、改造、新产品研发和商业化过程提供各类支持和服务的相互依存的各类资源聚集体(理论基础为共生理论)。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深化互联网技术在制造行业的应用,建设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黄群慧等[6]认为,国家间的产业竞争范式将由企业竞争和供应链竞争转向产业生态系统竞争。长期注重工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德国的工业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面对周期性产能过剩能够及时调整产能结构,不断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使市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工业产能供给结构始终引领国际市场需求,将工业产能过剩防范于产能优化和再配置的过程中。面对国内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国际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等形势,中国只有不断加强工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才能有效防范工业产能过剩。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是对工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的研究。宋华振[7]认为,工业创新生态系统必须是一种具体的利益驱动型的发展型组织,而不是联盟、市场、信息平台,如果没有良好的顶层设计,正在推进的智能制造将会非常低效、混乱,依然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刘世禄等[8]认为,工业4.0的目的是构造一个全新的生产生态系统,既要注重多方面技术和资源的结合,也要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以适应复杂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产。李辉[9]认为,新制造业生态系统是指工厂内部、工厂与工厂之间、工厂与外部(如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通过网络互联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胡汝银[10]认为,“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创新最优生态系统类似于一个金字塔,在金字塔最底层,需要有适宜的教育、科研、基础研究和配套制度规划与文化环境,以及坚实的社会创新基础。二是对工业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的研究。姚艳虹等[11]基于生产率、适应力和多样性三个维度,选取了生产效率、创新产出、抗扰能力和物种多样性等9个二级评价指标,投入资本回报率等16个三级评价指标,构建了工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6年湖南省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进行了测算与评价。黎攀群等[12]以航空、航天器和设备制造业为例,选取全国18个省份2009-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随机前沿模型,通过测算和分析其创新效率发现,企业与各创新主体的联结关系不友好: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目标不一致;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内资源分配不均衡;政府投资缺乏针对性,对企业创新资源使用情况监管不到位。三是对构建工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式的研究。马珣[13]通过分析“物联网+”工业大数据、智能物流和数字技术在传统企业改革、用户体验、商业模式创新中所发挥的作用,指出建立“物联网+”生态系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李煜华等[14]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模型,提出要优化共生单元、选取共生模式、培育共生环境和建立协同创新共生界面。四是对工业创新生态系统优势的研究。余菲菲等[15]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消费者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分工协作程度更高、内生性激励更强、进化的效率更高。许凌爽[16]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由系统内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即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风险投资机构等创新主体构成,各创新主体内部存在的微型创新生态系统由参与创新工作的人员、资源和内部保障机制等构成,创新生态系统内各创新主体为追求共赢而做出的积极正向的行为和进行的相关活动,就是促进系统持续有效运行的不竭动力。

      上述文献主要是对中国工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模式和优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中国工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具有指导作用。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防范产能过剩是一项长期任务,而中国工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水平会决定防范产能过剩的能力。为此,本文在探讨工业创新生态系统与防范产能过剩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优化中国工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路径。

      二、工业创新生态系统要素与工业产能过剩防范的内在关系

      工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能够为工业转型、革新、改造、新产品研发和商业化过程提供各类支持和服务的相互依存的各类资源聚集体,其要素主要包括创新型工业企业,为创新提供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供应商、创新辅助机构(行业研究中心、综合研究所、技术咨询委员会)、高校、“四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资源、高质量政策、金融体系。

      (一)创新型工业企业与工业产能过剩防范的关系

      工业产能过剩防范的根本路径是实现工业全过程的持续创新。工业企业是创新的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具有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活动的工业企业拥有以下主要特征:规模大、存续时间长、稳定和地域集中,但具有这些特征的工业企业不一定都具有创新活动[17]102-103,只有通过系列制度设计引导具有创新特征的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才能持续开展创新活动和创造创新成果。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力资本积累的长效机制是创新型工业企业的最大特征,也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前提。防范工业产能过剩的过程是基于创新驱动的工业转型、革新、改造、新产品研发和商业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提供引领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管理和服务的过程,其基础在于拥有行业规模化的创新型工业企业。创新型工业企业的数量已成为衡量工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创新型工业企业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必须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宏观经济环境。如果宏观经济环境恶化,企业出现衰退,研发投资就会成为首先被削减的项目之一,即便是相对依赖创新的企业,经济不稳定也会削弱其未来投资的动机,且周期性波动造成的破坏不能被任何创新活动抵消[17]108-111。

      (二)供应商与工业产能过剩防范的关系

      根据工业需求新变化,及时优化产能结构是防范工业产能过剩的有效路径。转型不仅发生在行业内部,在跨行业之间也会发生。譬如,从生产汽车和半导体转型到生产太阳能电池,从生产模具转型到生产机器火化塞再转型到生产人造膝盖[18]15-16。因此,工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企业内部资源,还需要得到本地各类供应商的强有力支持,由它们提供转型升级所需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尽管远距离的供应商可以为本地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各类产品、技术和服务,但时间、运输等成本均会影响转型升级的进程和效果。因此,本地供应商的深度和广度已成为衡量工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因为纵横密集的供应商能够在短时间内为转型企业提供多元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工业园区建设是拓展供应商深度和广度的重要举措,世界大部分国家均将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抓手。中国工业园区经过长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工业转型升级、产能结构优化,以及工业产能过剩防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