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建筑与柏拉图几何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敦华,北京大学 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087 赵敦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本文以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史观为引导,考察柏拉图构造世界和人的几何模式对中世纪三种建筑风格——罗曼式、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希腊罗马式的影响,用设计图、照片等直观方式说明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比例和力学原理等方面的柏拉图几何学元素。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02;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21)01-0043-16

       本文的标题似乎是一个奇怪的组合。教父德尔图良曾用一句话质疑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的联系:“耶路撒冷和雅典有何关系?”我通过中世纪哲学研究回应这一质疑,但从未想过中世纪建筑和柏拉图几何学有何关系。直到2019年4月18日,一场大火烧毁了我30多年前参观过的巴黎圣母院,我开始涉入对巴黎圣母院的美学研究。西方美学史经典著作对我感悟巴黎圣母院没有多少帮助,倒是维克多·雨果的不朽作品《巴黎圣母院》启发了我。在雨果才华横溢而又充满哲理的议论引导下,我在近期关于建筑—数学—艺术的论著中,发现了中世纪建筑与柏拉图几何学相联系的线索,一年多的研究小有心得。如今,巴黎圣母院重建方案还未敲定,工程尚未开始。为了慰藉《巴黎圣母院》作者对“建筑艺术的古老的土地会失去生机”①的担心,我不惮把以下不成熟的文字拿出来发表,期待方家学者指正,或可对世界古建筑遗产保护和修复尽绵薄之力。

       一、《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美学启示

       维克多·雨果不仅是小说家,而且是哲人,他的每部作品都穿插着关于历史、道德、宗教、哲学的长篇议论,相比而言,《巴黎圣母院》更侧重于这座建筑承载的历史和精神信息。雨果在“定刊本附记”中写道,初版付之阙如的那三章,对只寻求离奇剧情和悲惨性遭遇的读者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价值,但另有一些读者,“他们并不认为对本书里蕴含美学以及哲学方面的思想加以研究是无用的事,他们乐意去辨认传奇故事里的非故事部分,哪怕被人当作不无狂妄也罢,通过诗人的这样一部作品,去探索历史学家的体系和艺术家的目标”,对于这些读者,增加的这几章,“将会使《巴黎圣母院》完整起来”。②但是,雨果才华横溢、议论纵横的文笔,难以使读者思考该书蕴含的美学和哲学思想。我不惮以收敛、简约的文字,整理和转述该书第三卷第一章和第五卷第二章关于美学哲学的主要观点。

       1.艺术是社会历史的结晶

       《巴黎圣母院》第三卷第一章,浓墨重彩地描绘巴黎圣母院这座雄伟壮观的建筑,满怀激情地赞叹:“这座可敬的纪念性建筑的每一面、每块石头,都不仅载入我国的历史,而且载入了科学史和艺术史。”③雨果认为“很少有别的建筑比得上它的前楼那么漂亮”,这面前楼“在整体的宏伟中又各各协调,依次分为五大层展现在你的眼前,虽然拥挤却不混乱,连同无数的雕刻、塑像以及雕镂装饰,很适合它整体的庄严伟大。可以说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交响乐”④。文字难以刻画,我们且用图1显示巴黎圣母院前楼五层的美观。

      

       图1 巴黎圣母院门楼

       在经历了动乱、革命和1832年的蹩脚修复,雨果痛心地描绘它的累累伤痕:在前楼,被打坏的塑像,被掏空的壁龛,被截断的两座镂廊的小钟楼;在内部,新修的粗劣尖拱、被推倒的千万个小雕像、被破坏的哥特式祭坛、用冷冰冰的白色玻璃窗代替令人目眩神迷的玻璃花窗……⑤幸运的是,如今这些遭到破坏的艺术品,在2019年大火之前都已恢复。图2⑥是1987年时的巴黎圣母院内部。

      

       图2 巴黎圣母院中堂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对整个欧洲形成广泛影响之前,北方的尼德兰、德、法业已兴起哥特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在建筑方面,以肋拱顶和尖塔为标志的哥特式教堂风格盛行。但与流行的看法不同,雨果认为,巴黎圣母院不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无法确定它属于什么类型。它既不是一座罗曼式教堂,也不是一座哥特式的教堂”,“它是一座过渡时期的建筑”,“巴黎古老教堂里最中心的这座教堂像一只怪兽,它的头像是这一座教堂的,四肢是那一座教堂的,臀部又是另一座的,它是所有教堂的综合”。⑦

       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评价并不是出自个人偏好,而是出自他独特的艺术史观。他认为:“最伟大的建筑物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与其说它们是天才的创作,不如说它们是劳苦大众的艺术结晶。它们是民族的宝藏,世纪的积累,是人类社会才华不断升华所留下的残渣。总之,它们是一种岩层。每个时代的浪潮都给它们增添冲积土,每一代人都在这座纪念性建筑上铺上他们自己的一层土,每个人都在它上面放上自己的一块石。”⑧进而言之,一座建筑的层次积累“真可以写成好几本长篇巨著,而且往往是人类通史。人、艺术家、个人在这些大建筑物上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而人类的智慧却在那里凝聚集中起来。时间就是建筑师,而人民就是泥瓦匠”⑨。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建筑艺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晶,印证着历史与不同艺术形式的演进历程。

       2.艺术与建筑:人类思想的特殊语言记录者

       在《巴黎圣母院》第五卷第二章中,雨果写出了自己的人类通史,或更确切地说,人类思想追求自由的历史。他认为,建筑艺术从原始社会到公元15世纪一直是人类力量和智慧的主要表现。这是由于,史前时期人们感到一些口头传诵和转瞬即逝的知识因无法刻入人类杂乱的记忆和饱和的大脑而被遗忘,由此开始采用最自然、最醒目,也是最持久的方式把它们用石块写在地面上,每一座石碑都是那个时代传统的凝结。石碑建筑和象形文字一样象征思想,一块石头代表一个象形文字,每根石柱代表一组思想。当蕴含着人类思想不断增多、日趋交错复杂的象征已经无法被无所修饰、简单朴素的石碑所容纳,神庙殿堂就被创造出来,这些精美宏大建筑和语音文字一样象征神权,如同字母、音节和词在诗律的推动下合成为句子,组合成词,一层层冲向天际,直到写出圣书,石雕、拱廊、画柱按照几何定理上升下降、排列组合,建构了大金字塔、印度神庙、所罗门圣殿、罗马万神殿那样的神权建筑。在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之前,伟大建筑一直是最为普遍和主要的语言,这部在东方开卷的花岗岩大书,由古希腊和罗马续写,在中世纪得以完成。从印度斯坦最古老的塔群到科隆的大教堂,在世界最初的6000年里,已经成为人类伟大的书面语言,所有宗教的象征连同人类全部的思想,在这部巨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保留了其灿烂夺目的一页。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