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2020-11-05 娄帆,李小建,白燕飞.1978年以来中国沿海与内陆经济格局的转折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5):1-11.[LOU Fan,LI Xiaojian,BAI Yanfei.Spatial shif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1978[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21,31(5):1-11.]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1)05-0001-11 DOI:10.12062/cpre.20201010 中国幅员辽阔,既是海洋大国又是陆地大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沿海和内陆地区差异很大。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获得巨大收益,吸引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而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改善,要素价格优势、市场潜力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倾斜以及沿海地区负外部性效应的增强(生产要素回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等),内陆地区经济出现较快发展。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格局如何变化?内陆地区如何实现追赶?中国经济是否出现内陆化趋势[1]?现有研究存在不同观点。作者尝试从现有研究争论出发,从沿海和内陆地区经济格局演变的角度探讨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关系变动。 1 理论框架 1.1 文献回顾 已有文献对沿海和内陆地区经济格局的演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总体上认为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差异缩小,经济重心有向西部内陆地区移动的趋势,但学者们对这个转换的时间节点有不同的认识。如有人认为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2000年以来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有向外扩散的趋势[2]。从劳均GDP增长率看,这一节点在2001年,2001年之后内陆地区生产率高于沿海地区[3]。也有人认为2003年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开始逆转[4],沿海和内陆两个增长俱乐部的生产率水平开始趋同[5]。中国经济重心在2003年之后呈向西北迁移的趋势,地区间条件收敛趋势十分显著[6-7],消费、GDP、人口重心也在2003年之后向内陆移动[8]。从制造业的转移看,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的时间节点在2005年,2005年之后沿海地区的GDP份额也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7年之后这一迁移趋势的幅度变大[9]。还有学者认为,“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国经济呈现出向内陆移动的空间发展特征[10]。内陆省份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带来经济重心自2010年开始出现向西偏移的新趋势[11]。中国的整体经济布局正在由过去各种经济要素和工业活动高度向东部地区集聚,逐步转变为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扩散[12]。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呈现出“北移西进”的态势,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由东部向中西部局部推移[4],出现沿海—内陆共生的经济空间格局并逐步均衡化[13]。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已明显高于沿海地区[14]。中国经济正经历从沿海向内陆的空间扩张过程,经济重心持续西移[15]。21世纪初,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地位已经开始逐步让位于内地,内陆地区接力沿海地区增长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16]。以上研究从不同时间段、不同空间尺度、不同指标论及20世纪后期经济向沿海集中,21世纪开始逐渐转向内陆,但由沿海转向内陆的时间节点还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 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是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力[17]。经济重心转移是由生产要素在转移过程中的重新结合带动经济整体的转移。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18]。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东部资本拥挤效应的出现,资本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19],资本分布热点区逐步由东部向西部地区延伸[20]。中国各地存在着税收以及各种特殊政策的竞争,各地都倾向以尽可能低价格的要素(土地)和政策优惠,增强对外资、企业等的吸引力[21]。在政策和区位条件均一化、东部综合优势有所弱化[22]的趋势下,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得以体现[23],对国内和国际投资的吸引力增强。迁移人口的回流现象愈演愈烈[24],人口向中西部流动的趋势增强,空间分布格局更加均衡[25]。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得更大的空间位移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或更低的成本实现,增进区域间的要素流动[26]。“东中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7]、大西北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步入发展新时代成为可能[28]。内陆省市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这都将使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经济空间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现有文献从要素投入、基础设施、政府政策等方面对经济格局演变原因进行了分析,但对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机制的时变性、异质性的讨论相对较少。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差异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但对具体出现转折的时间,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对经济格局转折的机理研究也相对较少。系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空间格局变化可以为高质量发展下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提供文献基础。根据中国独特的政治环境,分析政府和市场双重影响下的经济格局变化机制,并尝试解释格局演变转折出现的原因,也是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有益补充。 1.2 分析框架 区域经济格局演变是区域经济学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要素在运输成本影响下,会流向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地区,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的形态,进而产生规模经济;而区域间的商品交换、资本流动、劳动力雇佣等又会导致溢出效应,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发生扩散。集聚和扩散是经济空间不断走向均衡的两种重要形式。长期以来,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距是困扰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一大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一系列政策后,中国的经济格局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沿海和内陆两极分化的格局是否被打破?经济格局转变的拐点及机制又是什么?都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需要“回头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