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350-2021(06)-0050-11 供应链金融是指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围绕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及交易结构,通过应收账款质押、第三方监管等风控手段管理资金流或物流,对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提供包括支付、结算、融资和应收账款管理等综合金融产品和服务。该种金融模式深入到产品生产运营、销售、物流仓储等各个环节,联合供应链上的各类主体及外部第三方机构,快速响应链上企业的资金需求,盘活供应链资金,有效提高资金运作效率,降低供应链的运营管理成本,增强供应链的生存能力,从而实现共同的价值创造。供应链金融属于自偿性贸易融资,贸易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可作为还款来源,操作流程具有封闭性;此外,通过对核心企业进行一定的责任约束,可将其信用延伸,使原先单个企业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以供应链为整体的可控风险,业务风险评估和信用授信不完全依赖于单个企业主体,从而极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深度。 随着疫情常态化,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出新的要求。双链条越紧密牢固,周转速率越大,经济双循环的效率就越高。2020年9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八部委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明确供应链金融应坚持提高其运行效率和降低企业成本,服务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完整稳定,支持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国家战略布局。这既为产业链上众多小微企业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也给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带来诸多机会与挑战。 由于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资金缺口大,作为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解决方案,尽管供应链金融初具规模,但尚不足以全面缓解这类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供应链金融主要依赖核心企业主体信用,链上各主体底层信用仍是零散、孤立地发挥作用,故核心企业的信用难以在其上下游之间多级穿透。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实现对整条供应链的金融服务覆盖,另一方面处于链上末端的长尾市场客群也难以获得所需要的金融资源。上述种种因素均制约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近年来,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银行业的风控和信用体系、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开展等也逐渐往金融科技方向变革。银行可借助射频信号、标签读取、实时监控等物联网技术手段,实时获取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破解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因此,物联网技术等可为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商业银行已尝试将物联网应用于金融业务,并做了一定的探索与尝试。然而,物联网技术如何赋能供应链金融业务,以及其应用过程的创新路径与应用特征,是值得探讨分析的问题。本文将以对物联网技术的简要介绍为切入点,以某银行为例,研究分析物联网技术在三个行业,共四个场景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情况,梳理其应用模式;并对商业银行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商业银行发展新型供应链金融提供借鉴。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学界和业界有关供应链金融的探索和实践可溯源至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起步相对较晚。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的前身)是国内最早探索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1999年以货押授信业务为切入点,试点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试点成功并经过几年探索后,于2006年正式整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并将供应链金融列为发展战略。随着市场竞争逐步从单一企业间竞争转为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金融在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以及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7年以来,在国家政策制度大力支持下,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17年,《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发布,将供应链金融发展上升至国家层面;2018年《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强调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推动银行业以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为目标,稳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2019年《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延伸供应链金融业务覆盖范围;2020年,推动并鼓励政府机构、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协同合作建立供应链金融生态。根据同盾科技报告,2020年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超15万亿元,并预测2022年将达到19.19万亿元规模,2021-2023年我国供应链金融总资产年均增速将保持4%。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1.0到4.0四个阶段。从“M+1+N”的传统供应链金融1.0阶段,到线上化、平台化、智能化的2.0、3.0、4.0阶段,各个阶段的业务模式、参与主体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呈现出显著不同,具体见表1。
供应链金融1.0阶段依赖业务人员对行业和核心企业的经验判断,属于被动的授信审批,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客户粘性低。在2.0阶段,由于供应链金融线上化操作的成功实施,融资服务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一方面极大减小边际操作成本,另一方面在核心企业配合参与下,银行可低成本批量获客。1.0和2.0阶段均属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通常是银行依托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也就是“1”,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向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以及支付、结算、资金管理等延伸金融服务。有别于传统抵押贷款业务逻辑,供应链金融模式具有自偿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即还款来源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因此,银行在业务开展时,相对弱化对贷款企业自身的信用资质依赖,更加注重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