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行为的背后,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作 者:
冯颖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为了孩子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1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两岁的天天是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

      两个月前,因为爸爸生病住院需要陪护,妈妈不得已只能把天天交给姥姥带。天天在姥姥家住了7天,不哭不闹,非常听姥姥的话。第8天,爸爸终于出院了,妈妈把天天接回了家。

      回家后,天天变得特别黏人,24小时黏着妈妈不肯放,妈妈上厕所都得带着她。晚上睡觉,天天会醒过来五六次,每次醒来她还会叫醒妈妈。乖巧懂事的天天怎么变成了死缠烂打的小尾巴?这让妈妈很头疼。

      男孩轩轩小时候一直跟着奶奶在老家生活,3岁上幼儿园才回到父母身边。

      妈妈觉得轩轩性格慢热、胆小,大人和他讲话稍微大声点,他就以为是在训他。轩轩几乎不怎么主动和外人交流讲话,在外面特别容易害羞,老爱躲到爸妈背后。

      轩轩现在已经上了近半年的幼儿园,可是,不论是户外活动还是室内活动,他都不敢积极参与,总是跟在大家后面。比如老师让每个小朋友搬自己的小椅子,轩轩总要等到老师单独和他确认之后,才敢扭扭捏捏地去搬。看着轩轩如此胆小害羞,轩轩妈妈真有点着急。

      6岁女孩糖糖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去年终于回到了妈妈身边。

      妈妈脾气不太好,遇到很多小事也会生气吼她,不耐烦,一副嫌弃她的样子。妈妈虽然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妈妈觉得糖糖有好多坏毛病,懒、自私,每次外公外婆跟她视频聊天,她都在看电视,爱理不理。

      糖糖也会朝着妈妈发脾气,有时候不理妈妈。糖糖有个3个月大的妹妹,妈妈说她有时会偷偷欺负妹妹,但有时候她又确实表现出很爱很爱妹妹的样子。

      黏人、睡眠障碍、回避人际交流、情绪不稳定、不接纳弟弟妹妹……这些我们所认为的“问题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有着“安全感不足”的影子!

      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每个人看待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根基。

      “我小时候,妈妈是不是喜欢我?信任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我值不值得被爱?我值不值得被信任?

      “我小时候,妈妈能不能及时回应我的需求?她有没有无条件地爱我?她是不是值得信任?”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孩子对世界的看法——这个世界是不是安全的?是不是友好的?是不是值得信任的?

      安全感良好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他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不论在发展人际关系、进入新环境还是遭遇挑战或困难时,他们都更加自信、更加灵活、更加包容、更乐意争取,看问题也更加正面积极。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基本上也不被其他人欢迎。当他交朋友、上幼儿园、遇到困难时,就很容易轻易放弃、哭哭闹闹。他们也是胆小的、不安的,对外界的看法相对负面并充满防备。

      当然,我们千万不要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哭闹、发脾气等同于“没有安全感”。“安全感”良好的孩子,遇到困难也会慌张,遇到未知也会恐惧,妈妈离开也会伤心,也会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但是充分的“安全感”能支持他们有勇气去面对、去调整、去适应。

      如何提升孩子“安全感”?

      1.孩子正常成长过程中的安全感支持

      案例一中的天天,由于爸爸住院妈妈陪床,和爸爸妈妈分开了7天。对于低龄孩子来说,和妈妈分离的确会让他们感到很“受伤”,他们会对妈妈提出各种要求,以确认妈妈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爱他们。

      但是,一周的分离并不会造成孩子严重的安全感危机。天天在回到妈妈身边之后所表现出来的黏人、睡觉不踏实,正是孩子安全感补偿、确认的正常反应。

      每个孩子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遭遇各种无法预料的挑战。全职在家的妈妈开始上班、第一次上幼儿园、和小朋友起冲突、搬家、家中有弟弟妹妹出生……这些事件都会对孩子的安全感形成一定的挑战。只要妈妈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与孩子保持良好亲密的互动,给予他恢复安全感的信心,一定时间之后,孩子就能回复以前的快乐状态。

      当然,在下一次遇到困难时,他同样还需要回来寻求父母的支持!那么,我们怎样给予孩子安全感的支持呢?给大家以下建议:

      ★和孩子保持亲密的身体接触:亲亲、抱抱,是任何年龄段孩子都需要的,通过肢体语言,孩子能充分体会到妈妈和他的连接。

      ★随时随地回应宝宝的需求:当他饿了、尿了、困了、烦了的时候,如果有人随时出现在他的身边,回应他的需求,他就能形成对周边环境的安全感。

      ★千万不要玩突然消失:上班、出门办事时一定要和孩子做告别仪式,告诉他,妈妈要去哪里,去干什么,大概什么时候回来。抱抱他、亲亲他再走。妈妈的突然消失会让孩子随时随地处于“我失去妈妈了”的巨大恐惧之中。这是破坏安全感的罪魁祸首!当然,妈妈离开时孩子会哭,这是必然的,不用担心,当孩子从多次分离中学习并确认了“妈妈会回来”这个事实之后,就完成了他对暂时性分离的安全感的建立了。

      ★妈妈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给予孩子安全感!孩子会从我们的语气、表情、神情、动作中接收到千万种信息,这比我们自己能够意识到的多得多。当我们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缺乏安全感?”“我是不是个糟糕的妈妈?”“这件事是不是已经给他造成严重伤害?”的时候,我们已然把这些巨大的担心、忧虑、焦虑、恐慌传递给孩子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