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出下一代的高质量劳动者,家务劳动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然而,“重视”并不必然带来期待的教育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身边存在这样一些“超级爸爸”或“超级妈妈”:他们能够轻松地在10分钟之内收拾完一片狼藉的锅碗瓢盆,在30分钟内完成一家三口的一顿美味大餐。然而,提到让孩子做家务时,许多家长却面露难色。面对不愿配合或动作笨拙的孩子,有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命令要求的方式,导致亲子关系瞬间紧张,甚至引发亲子冲突的升级;有的家长则知难而退,独自揽下全部家务,希望提高效率,并给孩子更多的学习和自由活动时间。前者属于控制型教养方式,家长把家务活动的完成当作目的,不关心家务劳动过程产生的教育影响;后者属于逃避型教养方式,家长放弃了家务劳动的教育价值,失去了在家务劳动过程中的教育机会。在上述两种不同的教养方式中,家务劳动的教育价值都被剥离了,家长错过了展示劳动智慧的教育契机,孩子也失去了劳动智慧的学习契机。我们需要让家务劳动重新回归到教育的轨道,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爱上家务劳动并获得劳动智慧。 家务劳动教育智慧的意蕴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智慧是一个要求极高的状态和境界,因而倾向于学习更有操作性、“即学即用”的具体方法、技术、策略等。然而,对于“怎么做”的偏好可能让家长忽略了对于“为什么做”以及“做什么”的关注和思考。结果是很多家长因为使用情境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他们得到了方法,却没有获得智慧。 在现象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看来,“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因此,他特别强调:“有针对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们,和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就着眼于“儿童成长”方向以及灵活调整的教育方法而言,范梅南对于智慧的看法对家务劳动教育颇有启发。有智慧的家务劳动教育不仅要重视“怎么做”的方法和技术问题,还需要同样重视“做什么”的基本方向与目标问题,以及重视依据“为什么做”而因时、因地、因人进行调整的创新问题。具备见人所未见的未来预见能力(做什么)、为人所难为的操作执行能力(怎么做)、变人所未变的调整能力(为什么做),是对智慧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家务劳动教育智慧的实现 真善美方向——家务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 “真善美”是人类至高的价值追求,也是指引家长选择恰当方法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向和最高指导原则。“真”意味着充分了解和尊重孩子现实的静态发展阶段和水平,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动态成长变化规律,甚至是天性中的某些弱点,了解和尊重孩子特殊的沟通互动方式;“善”意味着家庭成员要有良善助人之心,给予孩子无条件和无私的爱,以智慧的方法和策略有效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幸福;“美”意味着从家庭成员整体关系和谐的角度来设计和开展家务活动,既有共同的使命和秩序,也有个性化的空间和活力,让家庭成员感受到爱、自由和平安。离开真,善和美缺了指引;离开善,真无法落实,也无法到达美;离开美,真和善的实现可能遭遇挫折或付出更大代价。 按照真善美的原则,家务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家务劳动本身,而是要借助家务劳动,构建一个求真、崇善、尚美的家庭团队,实现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幸福。否则,人就很容易会通过取消权利、命令威胁甚至暴力等方式来达到“目的”,此时的家务劳动教育就可能异化为反教育的存在,背离劳动教育的方向。 智慧的家长需要把自己定位为优秀的教练,“你需要了解比赛,有一套策略办法,指导如何打造团队、激励和鼓励他人,以及让比赛变得有趣。你的工作还包括在激励其他人善待对方的同时交给他们技能,以及用尊重的方式引导他们。”如能以真善美作为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方向和原则,家长将能够因时因地、灵活地选择适合家庭和孩子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工具,也就不容易让家务劳动成为家庭冲突的导火索了。我们希望看到的场景是,亲子间互相尊重和奉献,孩子享受家庭的温馨,愿意从父母劳动教育的言传身教中获得情感和智慧的滋养。 无痕化引导——家务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无痕化引导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是真善美方向的具体实现路径。与说教等直接显性的教育方式相比,无痕化引导更强调潜移默化的无为智慧,强调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同理之心,与孩子在知、情、意、行上同频共振,以适合儿童特点的无言之教,实现家长与孩子主体间的灵肉交流。它是基于孩子自主发现、自我反思、自觉行动意愿和能力的预设,顺势而为采用的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启发性教育方式。无痕化引导的明显特征是,孩子在感受不到家长教育意图的情境下,自然而愉悦地接受和实现了家长的引导。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进行家务劳动教育时,往往喜欢直言不讳地说教,过于直接和有为。家长应当充分认识到,面对凌乱的房间、杯盘狼藉的厨房,极少有人能笑逐颜开,孩子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热爱全部类型的劳动。孩子可能今天只想扔垃圾或擦桌子,不想刷碗和扫地。或许,第二天想做的事情正是昨天讨厌的事情。家长需要顺势而为,以无痕的引导实现家庭的真善美。具体表现在:第一,行胜于言。家长要成为家务劳动的榜样。在劳动过程中自然表现出的愉悦感、熟练的劳动能力、美好的家务劳动成果,都会在无声中影响孩子对家务劳动的认识与感受。相反,如果父母经常为谁做家务而争吵推诿、斤斤计较,孩子往往也会产生对家务的排斥。第二,结合兴趣。无痕化需要从孩子的内在兴趣需求入手,激发孩子的行动自觉。例如,为了让孩子尝试进行削苹果的劳动,家长可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价值感、优越感、归属感等心理需求,以请求帮助、技术对比、示弱赞美的方式引导孩子尝试自主削苹果。当孩子开始削苹果时,家长则可以在旁边“好奇地”问他的削皮“技术”,并旁敲侧击给予指导,让孩子能够更愉快地完成削苹果的活动。此外,如果能结合孩子感兴趣的人体、科学、技术、动植物、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孩子劳动,孩子会更愿意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