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传统社会中所谓“皇权不下县”,以及商品与资本对中国沿海宗法社会的冲击,并从历史纵向与社会横向剖析中国乡土文明,是中国史学探索的重要命题。近代有关村落文化的经典著述,涉及对经典概念的界定与理解。语义上经典涉及中国传统经书中的典范,触及经历史沉淀而流传堪称范例的文本。由此,经典区别大众传媒意义上的“流行”,尤其是经典涉及概念的学术原创性及其喻意乃至文本深刻程度。近代村落文化经典著述,涉及文本原创性及以小见大的个性化展示,关联历史传承与现实反省。而对近代经典著述评判,离不开中西文化交融互释、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考量。就近代社会学史意义上的经典文本而言,它涉及西方社会学理论、人类学理论的参照与中国国情意义上的调研和历史文献分析。而其历史书写,无论是采用传统家谱序列还是类似自传意义的个性化和情感化的“深描”,处理过的文本科学性,当不容置疑。这是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经典文本价值所在。以下经典文本的遴选及其逻辑标准皆以此为参照。 一、参酌中西:跨语际乡土社会史的学理及田野调查 有关中国近代农村问题,早期西方对华传教士作了深刻的揭示。1899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Smith,1845-1932年)出版《中国乡村生活》,称:“中国乡村是这个帝国的缩影,通过对它的考察,我们将会更好地提出纠错改正的建议。”①明恩溥写作的阅读对象是英语世界,写作范围涉及中国乡村的方方面面。他认为乡村生活是“单调和贫乏”的,由此论及“中国家庭不牢靠的平衡”“家庭的不稳定性”。②明氏这部著作颇有美国结构—功能学派的前兆,受到鲁迅和社会学家潘光旦等人的高度评价。 面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近代转向,许多有留学西方背景的中国学人开始探索。他们多参照西方学理,进行田野调查,尤其注重乡土社会调查,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主要是以曾留学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并于1913年获得经济学博士的陶孟和主持的社会调查研究所为核心;南派以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在柏林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的陈翰笙主持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为代表。就调研“乡土中国”而言,前者侧重分析乡村社会的生产力,特别是生产技术;后者受唯物史观影响,侧重揭示社会变迁体现的生产关系,重在从社会制度设计层面改造“乡土中国”。南派进行田野调查关注社会底层,从生产关系入手,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定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调研成果为土地革命合法性提供学理支持,从而重建“乡土中国”。陈翰笙领导的无锡调查体现了这一学术路径。他主张从社会关系的提升而非局限于技术手段等生产力因素解决江南社会危机,并涉及民意乃至人心维稳。相关调研及学理探索为西方社会学中国化提供了经验,也为执政者提供了国情咨询。 近代学术与政治关系复杂。学者毕竟不是执政者,“乡土中国”重建,涉及“国家”与“社会”学理层面的关系重构,这一任务在国民党执政秉持“军政—训政—宪政”的政治设计中究竟解决到什么程度,历史已作出回答。社会学分析框架不仅涉及学理探索,也涉及实践,需要国情意义上的实实在在的社会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作了大量扎实的工作。针对中国农民、农村存在的“愚贫弱私”等问题,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于1923年3月26日在北京宣告成立。1929年,总部迁址定县,总干事为先后攻读耶鲁大学政治经济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的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强调:“本会对于社会调查甚为注意;并认清中国的基础是农村,所以特别着重农民的教育和农村的建设,遂选定县为实验区。”“定县是中国一千九百余县中的一个县,人口约四十万众,约等于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一。县内的农民生活,乡村组织,农业等情形可以相当地代表中国的农村社会,尤其是华北的各县情形,也可以大致说明全国农村社会的缩影。”③调研定县的目的是通过解读个案来呈现乡土生活和问题解决的共性。定县调研取得相当业绩,这从1932年晏阳初为《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所作序言中清晰可见,④但相关后续调研因受日本侵华的冲击而告终。相比之下,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情报人员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研究人员的身份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开展实地调查,为日军的全面侵华做准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除团队外,也有一些在社会学领域崭露头角的个体学人深入乡村调研。1936年,费孝通实地考察江苏吴江开弦弓村,调研涉及中国乡土社会的处境与出路,侧重探讨乡村工业化及其与农村问题的关联。研究成果于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江村经济》,该书在英语世界的同行阅读中颇为瞩目。据林耀华称:“费孝通的《江村经济》1938年写成,1985年才在国内出中文全译本。我的《金翼》1941年写成,也是到1989年才出全译本。这都是社会场景对作品流通的影响。”⑤费孝通、林耀华是“西方社会学中国化历程”重要学者吴文藻的高足。1928年,吴文藻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1929-1938年,他在燕京大学任教,邀请英美社会学大师来华讲学。例如,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代表性人物、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创始人罗伯特·帕克于1929、1932-1933、1937年三次来华讲学。1935年,英国人类学功能学派创始人布朗受邀来华讲学,并指导林耀华的硕士论文。这表明以英美为代表的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过程中颇有影响。此时的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1937-1940年,林耀华被派往哈佛大学留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费孝通前往伦敦大学,于193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这些举措皆是吴文藻的精心布局。在“西方社会学中国化”历程中,中国本土学人的村落调研及书写受不同学理参照的影响,而在乡情、国情方面尤其受时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