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成立前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农业掠夺开发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轶民,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木越义则教授。

原文出处:
史学集刊

内容提要: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控制了中国东北南部,以此为据点不断对华实施殖民侵略活动。这一时期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水田农业开发是日本在东北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日本战前“资源导向型”经济殖民开发活动的典型例证。在1932年日本建立伪满傀儡政权、实现对东北的完全统治以前,日本为解决国内人口增长引发的粮食不足问题,妄图在中国东北占领地建立“粮食供给基地”,为此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水田农业开发。这一时期,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满铁附属地”和辽东半岛所谓“关东州租借地”的旅大地区,在水田农业开发方面逐渐形成两种模式:一是“国策会社模式“,二是“农业移民模式”。这两种模式虽然在局部层面先后取得了技术和生产上的成效,但由于其浓厚的政治和侵略属性,违背了东北地区复杂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规律,最终沦为不可持续的“负债开发”。日本在东北建立“粮食供给基地”的战略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10 期

字号:

      DOI:10.19832/j.cnki.0559-8095.2021.0044

      经济殖民主义是战前日本殖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本经济史学者聚焦经济殖民主义与近代日本对外扩张政策间的关联性,将近代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殖民活动归纳为“市场导向型进出”和“资源导向型进出”两类。①市场导向型进出主要是指近代日本工商业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资源导向型进出的主要特征是通过日本的资本和技术从中国直接获得尚未开发的资源(土地、农矿资源和劳动力),建立排他性的开发体制,以满足日本的社会经济需求。本文的研究对象“农业开发”即属于后者,水田开发是其典型例证。日本为解决对外侵略扩张中不断加剧的粮食不足问题,通过国家资本投入,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粮食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这一进程充分体现了资源导向型经济殖民活动的主要手段和特点。中国学者对近代中国东北水田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北地方政府的开发活动和农业劳动力的经营活动。②关于伪满成立前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水田农业开发的研究,截至目前主要来自日本学界,相关学者从技术史和经营史视角对日本的水田开发活动进行了考察,③但是日本学界的研究成果片面强调日本在水田农业技术革新方面取得的成绩,忽视了其在中国东北进行农业开发的侵略本质。中国学界虽缺乏对伪满成立前日本水田开发的专门性研究,但部分学者对近代东北的水田农业进行考察时,注意到日本在水田农业开发方面亦有参与,及其土地掠夺和挑拨民族关系的行为;还有部分学者在对近代日本在东北的企业活动和移民活动进行研究时,尝试对其中的水田农业开发活动进行分析。④但上述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将日本作为东北水田开发的主体之一进行系统性的考察,也没有将这一农业开发活动置于日本经济殖民活动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研究。

      本文聚焦近代日本对外扩张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建设海外粮食供给基地”的战略目标,从经济殖民的视角对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水田农业开发活动进行考察,主要运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满铁调查资料”及“关东州殖民统治机构”⑤编撰的统计资料、日本外交史料馆藏文献,将日本在水田开发方面的投资建设置于日本对东北经济侵略的历史语境下加以考察,从经济史的视角对日本在东北水田农业开发的模式进行实证性分析,力求阐明“资源导向型”殖民开发活动的政策展开过程、具体举措和实际效果,从而揭示其经济侵略的本质。

      一、近代中国东北水田农业开发概况与日本的介入

      从气候和水资源条件来看,近代中国东北并不是一个适宜水田农业发展的地区。与东亚其他地区的水田农业规模相比,近代东北无论是在水田面积还是稻米产量方面,都属于后进地区,水田农业的总体规模非常有限。此外,从近代东北农业经济的构成来看,相较于大豆类的粮食经济作物,稻米所占的比重极小。近代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始于19世纪后半期,以吉林省延边地区为中心展开,最初进行水田经营的是当地的中国朝鲜族民众。根据“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的调查,从1890年开始,水田经营活动逐渐扩展至奉天省(今辽宁省)。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根据《朴次茅斯条约》获得南满铁路⑥的所有权,“继承”了俄国原有的附属地,并通过“国策会社”⑦性质的“满铁”来管理这些土地。⑧此后,“满铁附属地”和以今沈阳地区为中心的铁路沿线区域内出现了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水田的日本个体农场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米价高涨,成为东北地方政府和民间商人投身水田农业的主要经济动因。另一方面,1910年“日韩合并”之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朝鲜总督府以“土地调查”之名行土地兼并之实,其治下的朝鲜农民⑨面临民族压迫和丧失土地的问题,难以维系自身生产生活,大量涌入中国境内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客观上为水田生产创造了劳动力条件。东北地区的水田农业从这一时期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对伪满成立前水田面积历年数据进行梳理,我们可以了解近代东北地区水田开发的进展情况。水田总面积从1913年到1931年实现了近20倍的增长,发展迅速。⑩另外,从开发地区来看,东北的水田开发呈现出从南向北(11)扩大的趋势。1920年以前,在当时的奉天省政府的政策鼓励下,当地的官绅和地主陆续参与到水田开发和经营当中,辽沈地区的水田规模不断扩大。1920年以后,吉林省政府推出了与奉天省政府类似的政策。特别是在土地政策方面,通过低价出售土地的方式,鼓励私人将原有的湿地改造成为水田。在此背景下,东北北部地区的水田开发以吉林省为中心取得了较大进展。从经营形态来看,东北地区水田农业基于家庭劳动的小规模经营占90%以上,使用雇农进行生产的大规模经营只占少数,且主要集中在吉林省北部。从各经营主体的水田经营面积占比来看:朝鲜农民的水田经营占比最大,(12)1920年以后达到80%以上;(13)中国农民的水田经营面积占比次之,但逐年增加;日本人的水田经营则主要集中在旅大地区的租借地和“满铁附属地”内,且随着中国农民水田经营面积的扩大,日本人经营的水田占比到1920年以后已经降至1%左右。(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