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草原丝绸之路东北端的文化景观、经济网络和文化认同  

作 者:
孔源 

作者简介:
孔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历史地理学博士(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蒙古高原在近代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在蒙古高原东北部与黑龙江流域交界的呼伦贝尔形成的基于寺庙的商业网络对于草原丝绸之路东北端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19世纪后期,沟通大兴安岭东西、呼伦贝尔与东四盟、蒙古高原与齐齐哈尔周边的贸易网络,最终促进了蒙古高原东部、东南部各部分蒙古族经济交往的活跃。这种寺庙商业网络也起到了促进蒙古高原与东北亚文化整合的作用,亦显示了近代国家与疆界定型后,丝绸之路上地方社群所继续发挥的积极作用。草原丝绸之路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的作用,对于固边的意义,在呼伦贝尔这块地域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7-0167-08

      19世纪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了Seidenstraβe概念,随后这个并不算十分严谨的概念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因为德、法汉学的流行,国人习称的丝绸之路基本上指的都是经行“西域”的中西文化、贸易通道。草原丝绸之路的提法在中国流行,始于1992年刘迎胜先生参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涉及中亚五国和蒙古国中部的乌兰巴托等地。①随后,内蒙古社科院卢明辉先生又作专题文章,将自前匈奴时代到清代间经行蒙古高原和中亚草原的文化交流通道统一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并将清代中俄恰克图贸易与粗鲁海图贸易归入草原丝绸之路中。卢明辉将丝绸之路理解为“纵横交错的草原交通枢纽”。②1993年以后,中国的草原丝绸之路研究进入了活跃期,③草原丝绸之路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讨论内容都得以深化。但是,关于清代草原丝绸之路上呼伦贝尔及其周边地区的意义,学界讨论得还比较少。

      对于草原丝绸之路最东端的呼伦贝尔高原,国内外研究者对其在草原丝绸之路区域交往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在20世纪前期,苏联、日本以及欧美的学者对呼伦贝尔的区域研究呈现出两类倾向:一种是将其完全视作蒙古高原的一部分,④另一种则是将其视为黑龙江上游的孤立地带。⑤近年来,在有关呼伦贝尔的英文文章和专著中,呼伦贝尔主要被强调为中俄两国的前哨地带,其孤立性被过度关注,而呼伦贝尔高原同蒙古高原的关系则被西方学者低估。⑥在国内学术界,呼伦贝尔也经常被作为一个孤立、封闭的区域来研究,学者很少关注呼伦贝尔和整个草原丝绸之路的关系。甚至有西方学者断言,在乾隆朝平定阿睦尔撒纳后,欧亚草原的中间地带从此不再有游牧人群的主动力量,公元18—19世纪以中俄两个陆权大国主导的草原地带失去了丝绸之路的意义。⑦

      事实上,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人群即使在晚近的历史时期里也是积极的活动者。这里包括恰克图贸易中的蒙汉各族商人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商人,也包括草原丝绸之路东北端呼伦贝尔的人群。草原丝绸之路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凭借这个网络,不仅在经济格局上发生变化,从区域到国家的整体文化认同也因此而变化。清代以来的呼伦贝尔也是丝绸之路历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扩展了恰克图贸易的功能,强化了地处边陲的呼伦贝尔地区和清朝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纽带作用。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对呼伦贝尔本身的历史来说,也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一、从地理环境上看草原丝绸之路东北端的呼伦贝尔

      毗邻蒙古高原的呼伦贝尔高原核心区,大体上以呼伦湖和贝尔湖的湖盆为中心。克鲁伦河自西南向东北流入呼伦湖,哈拉哈河自东南向西北流入贝尔湖,自贝尔湖所出的乌尔逊河再向北入呼伦湖,形成了一个三角状结构。呼伦贝尔高原同外界的天然交通,便依此形成。海拉尔水系的辉河、伊敏河流域,江水、植被条件要好于呼伦贝尔高原的核心区。整个呼伦贝尔高原适合马匹游牧的区域大体集中在辉河两岸的高草地,此区域也是呼伦贝尔辽金时代古代军事城址最集中之处。自辉河上游地带向东南,完整的准平原被大兴安岭山区中破碎的谷地所替代。海拉尔河两侧水草条件尽管较好,人口却一直不多,尤其是在海拉尔河北侧。交通在这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海拉尔河及其支流墨尔格勒河在草甸上形成漫流,“深约一丈余,宽二三十丈不等”。⑧

      海拉尔河以北的额尔古纳谷地,气候相对冷湿,形成漫流沼泽。沿岸地形渐渐崎岖,河流在和根河汇流后也难以通航。额尔古纳沿岸,海拉尔河以北的额尔古纳谷地,气候相对冷湿,根河、得布特尔河、哈乌尔河等河流形成漫流沼泽。额尔古纳与根河合流后沿岸地形渐渐崎岖,难以通航,水路交通从海拉尔河口起渐渐困难。陆路交通到奇乾南面的喀玛尔屯时,也难以通行载具,“即为羊肠小路,仅可驼行而已”。⑨

      大兴安岭及其以东嫩江右岸水系地区同岭西就大不相同了,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大兴安岭并不是一座很高的山系,但它的北段地区几乎没有宽谷,山中又常有断陷形成的峭壁。民国时人形容其为“其形势如海波奔驰,鲜交通往来之路云”。⑩大兴安岭北部也是分水岭最为狭窄的地带,海拉尔河—扎敦河与诺敏河之间,根河与甘河之间,绰尔河与哈拉哈河之间,河谷几乎连在一起,但是穿过谷地和翻过山岭却并非易事。这使得大兴安岭在铁路修筑以前成为呼伦贝尔和松嫩平原之间的天然屏障。

      从古代时期人类活动来看,呼伦贝尔高原的核心地带是历史文化人群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其中海拉尔河流域也是辽金元清以来城址建成最多的地带。自然地理上的呼伦贝尔湖盆就是这一地区的十字路口。呼伦贝尔高原核心区大体上以呼伦湖和贝尔湖的湖盆为中心,克鲁伦河自西南向东北流入呼伦湖,哈拉哈河自东南向西北入贝尔湖,自贝尔湖所出的乌尔逊河再北入呼伦湖,形成了一个三角状结构。呼伦贝尔高原同外界的天然交通,便依此形成。发源于呼伦贝尔同东四盟交接的索岳尔济山区(近代俗称索伦山)周边的绰尔河、归流河、洮儿河等西北东南向水系为呼伦贝尔同科尔沁草原间的交通创造了条件。呼伦贝尔通往嫩江的道路主要有两条,据清末俄国人记载,北部一条在今天的碾子山附近沿绰尔河上行,翻越黑龙江流域和嫩江流域的分水岭,到达哈拉哈河源头处,之后沿河而下进入蒙古高原东部,再通向呼伦贝尔、喀尔喀与锡林郭勒各处;南部一条从齐齐哈尔经过扎赉特旗,沿洮儿河西南行,到达归流河源头处,翻越分水岭转入东乌珠穆沁旗后,可通向喀尔喀或呼伦贝尔。(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