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与中世纪欧洲东方观的悖异  

作 者:

作者简介:
姬庆红(1976年-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甘肃 兰州 730030

原文出处:
古代文明

内容提要:

中世纪后期的欧洲社会盛传三个关于基督教在东方扩张并取得胜利的传说人物,即东方三博士、圣托马斯和祭司王约翰。他们曾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文人团队构建出一个以东方三博士为核心的传说体系,用以宣传德皇权力的普适性和权威性,并为十字军东征提供了宗教依据。然而,《马可·波罗游记》并未将它们置于基督教的话语体系中进行记述,且与拉丁版传说体系之间存在诸多悖异之处,不仅从外部解构了三者彼此之间的有机链条,而且否定了各传说内部诸多要素的传统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东方三博士在神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打破了拉丁世界与祭司王约翰夹击穆斯林的幻想,甚至造成了基督教精英集体性的“心理创伤”。事实上,马可·波罗并非有意为之,只是在业已形成的“蒙古屏”视野下,对东方文明认同的叙事立场与基督教世界对东方的传统认知相去甚远而已。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9 期

字号:

      DOI:10.16758/j.cnki.1004-9371.2021.03.005

      1205-1260年期间,蒙古铁骑西征南讨,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也拉开了第一次全球化进程的帷幕,①开启了东西方世界互相“发现”的世纪。作为西方人“发现”东方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马可·波罗游记》(Travels of Marco Polo,简称《游记》)②赞誉东方疆域辽阔、文明富庶、宗教多元等。相比之下,基督教世界不过偏居一隅,并非“地理和文化的世界中心,亦非救赎世界的中心”。③这种思想挑战了基督教末世论对东方的认识论体系,给中世纪欧洲社会造成了集体性的心理创伤。书中对东方三博士(Magi,简称三博士)、④圣托马斯(St.Thomas)⑤和祭司王约翰(Prester John)3个基督教传说的“另类”阐释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该问题的关注较少,更缺乏系统的研究。亨利·裕尔(Henry Yule)虽然认为,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年)版的三博士传说让人感到“奇怪”,却未予深究。⑥当代史家马里恩·斯蒂尼克(Marion Steinicke)虽然把它作为震动西方世界的重要例证之一,却没有将之置于前现代全球化和中世纪政教之争背景中进行深入的探讨。⑦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巴巴罗萨(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Barbarossa,1152-1190年在位],又译“红胡子”腓特烈)及其文人团体精心构建三博士为核心的传说体系的原因与过程;比对《游记》多个版本对3个传说的增删和迥异的评论,进而探究《游记》对拉丁版三博士传说体系,及对各传说内部诸要素的否定,分析书中记述与中世纪欧洲东方观的悖异,及给西方社会造成的信仰困惑,意在揭示它在文明交流视域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有益启示。

      一、马可·波罗之前欧洲对三博士传说体系的建构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述了许多神奇的故事,与基督教直接相关的有6个,其中与东方有关的传说分别是圣托马斯到印度传教,三博士朝拜圣婴耶稣并返回波斯创建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即拜火教),⑧以及祭司王约翰统治“三个印度”。⑨这3个传说都源自《圣经》,与欧洲人对基督教在东方的扩张与胜利的想象有关,常在不同语境中被世俗和教会精英加以改造与利用。特别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为确立皇帝高于教皇的宗教地位以及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授意其御用文人团体以圣托马斯、三博士和萌芽期的祭司王约翰传说为素材,建构出以三博士为核心的传说体系,⑩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3个故事在拉丁世界的神学地位,也让人们对三者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三博士因在《马太福音》中成为圣婴耶稣肉身显现的见证者,而在基督教神学中具有正统地位,故而在这个传说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该传说最早出现在《马太福音》(2:1-12)中,是尚在萌生期的基督教拉拢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以排挤犹太教一种做法。(11)宣称整个耶路撒冷的民众都没有意识到基督耶稣的诞生,且在知晓这件事后非常恐惧,甚至希律王(Cluniac Reforms)处心积虑地想除掉他。而远在东方的博士们却在伯利恒新星(即“圣诞之星”)的指引下,前来朝觐圣婴并献上了3种珍贵的礼物——黄金、乳香和没药。他们因见证了耶稣以凡人形态向世人显现的神迹,成为基督教史上首次见到耶稣作为上帝在世间的代理人、弥撒亚和王的外邦人。(12)这个属灵故事隐含着强烈的基督教普世主义,即耶稣不仅是犹太人的王,还是外邦人,乃至世间万民的王和救世主。

      这些来自东方的博士尽管对早期基督教的意义重大,但是《马太福音》中并没有关于他们的任何具体信息,如他们有几人?各叫什么名字?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当时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追随新星向圣婴进献珍贵礼物?后来又去了哪里?遗骸葬于何处,等等。这为后世神学家、政治家进行不同的解读与建构故事体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能正是因为他们的信息模糊,特别是随后几百年未能找到他们的遗骸,欧洲基督教社会在12世纪前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崇拜三博士的活动。纪念三博士的主显节很可能最早出现在埃及,与纪念伊西斯(Isis)女神的1月6日同一天。而西方一直把三博士拜谒耶稣与耶稣的诞生日即12月25日一起纪念,直到4世纪末期,为了纪念耶稣向异教徒显现,才引进了主显节。其形象也开始出现在如浮雕、壁画等宗教艺术中。不过,在随后几个世纪,人们并没有发现更多欧洲人纪念他们的活动的资料。

      迄今,人们所能发现的东方博士的最早形象出现在罗马3世纪的一副石棺上。不过,这幅雕刻画中前来朝觐圣婴的博士仅有两人。(13)但在之后的艺术作品中,则都呈现3个人,且均为虔敬肃立或跪拜圣婴,并呈上礼物的谦恭形态。(14)三博士的典型形象见于拉文纳(Ravenna)新阿坡肯纳雷(S.Appokkinare Nuovo)教堂(于400年建成)中的一幅马赛克壁画:3位博士皆头戴红尖角帽,身披大氅且穿紧身裤;白须老者名叫加斯帕(Caspar),黑须中年人叫白赛泽尔(Balthasar),无须的年轻人叫梅尔基奥(Melchior);他们在伯利恒之星的引领下见到圣婴,身体前倾,手捧礼物,沉静且虔诚。(15)美国考古学家布莱尔(Blair)经研究发现,三人的着装与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宫殿群壁画中的帕提亚人(Parthians)装束一样,并由此判定他们很可能是来自波斯的帕提亚人。(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