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06-0116-07 一战后期,在中国政府“以工代兵”计划的支持下,英法政府在中国先后征召了约20万劳工①前往法国为协约国从事非战斗劳动。华工工作繁重,危险度极高,他们不仅要修筑道路、挖掘战壕、运输物品、制造弹药、修理机器,停战后还要打扫战场、清扫道路、埋葬死尸、捡拾武器,做的“都是英法美各国兵士所不愿做”②的工作。华工忍辱负重、勤勉坚韧,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与牺牲,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协约国提供了战时亟需的人力资源补充,成为协约国最终得以取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③。近年来,一战华工问题渐受关注,在早期宏观研究(以陈三井、徐国琦为代表)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④。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除了少量有关一战华工译员的史料⑤以外,有关一战华工译员群体的专题研究数量极少:目前仅有对一战华工译员的零星访谈以及一篇在独立小节中探讨译员特殊作用的学位论文⑥,其他代表性研究多在探讨沟通问题⑦或华工管理教育问题⑧的章节中提到译员的表现与作用。一战华工多为目不识丁、不懂外语的农民,协约国军方管理者又大多不懂中文,双方沟通存在严重障碍,因此极度依赖译员这一扮演“关键角色”⑨的特殊群体居中协调。本文拟在梳理前人研究及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一战华工译员相关问题进行述评,以期引起学界对一战华工译员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一、华工译员之招募 为一战华工团提供翻译服务的译员有两大来源:其一为英法军方委托中国招工机构招募的译员,这类译员占华工译员的大多数,与普通工人、技艺工人以及医院看护员等各类人员同为华工队组成部分,本文称之为华工队译员;其二为基督教青年会在各国发动的、专程赴法国战场以服务华工的青年会干事,他们不仅为华工提供翻译服务,还为华工提供教育、娱乐等服务,并在华工中培养后备译员,本文称之为青年会干事。 (一)法英招募华工队译员 法国陆军部殖民地军队局下设的国外招工团负责中国、北非及印度招工事宜⑩,其中中国招工团负责招募华工。法国招募的译员既有法国人也有华人,法国译员主要来自在华传教的法国天主教士,华人译员主要为北京、河北、上海等地教会所办法语学校的学生,京汉线与太原等地铁路译员,以及各地洋行职员(11)。此外,还有少量早年间前往法国留学或工作、随后担任法国陆军部华工翻译的华人(12)。 法国陆军部对译员作用有充分认识,希望招募尽量多的译员服务华工管理事宜。法国招工中方合作企业惠民公司招工合同规定:“每一团体内安置一译员,其分配翻译之数,能愈宽则愈妙”(13),并在第25条列明:“原则上每125名工人需用翻译1员”(14)。合同对译员的背景、品行、语言能力等任职资格做出了规定,要求“翻译员须身家清白,通晓中文,并曾习法文,足以充当下开各项之职务之限”(15)。译员扮演居间协调的中介角色,身份及位置特殊,其品行优劣直接关系华工待遇好坏。有记者走访法招华工队后说,赴法华工“常须遇机会得有力之数人,视其心意之较善与否以定华工之命运焉:(一)法陆军部派来之管理人……(二)翻译,或法人之能中语者,或中人之会法语者,两种人俱有善有恶;(三)巡捕……此三种人有一不良,华工即倒运。”(16)驻法照料华工事务员也指出,招募译员时必须重视应募者的个人品行,并责令招工公司加大译员品行考察力度:“通译若系明白事体、品行端正、和平忍耐之人,则全厂工人得人经理安分做工;若通译为奸猾之流,不但放弃责任,往往诱工人作恶事……旷工耗钱由此而生,盗窃争斗由此而出。今方始,事宜严,责公司甄别通译,非据有确切保人一定资格、经审核认定者,不得充任。”(17)由于法招华工营一直面临译员短缺所导致的语言不通、沟通不畅、效率低下等困境,因此法方多次发布通告从法军内部招募法国人担任译员:“凡军队中,有曾居住中国,及讲中国语言,或知其方言者,应充任华工翻译”(18)。此外,法方也鼓励华工学习法语,对于有一定法语基础、有潜力成长为译员的华工,法方允许其每天参加一小时带薪法语培训(19)。法国军官曾巡视华工营并考问华工,十多位能用法语答问的华工获得了现金奖励(20)。 英招华工中的译员共约400人,多为来自北京、上海等地各大学的青年学生(21)。英国招工方要求应募华人“娴习英语”(22)且具有较高教育水平,但应募译员往往难以达到教育要求。一位作者在向《北华捷报》(The North China Herald)的投稿中介绍自己协助招募高级译员的情形:“我的好友Swallow先生托我代为物色头等译员,我找到一人……他极为聪明,但头等译员的教育要求高得离谱,很明显他达不到要求。”(23)译员条件过高导致应征不足,使得后来英方不得不降低标准。据某英招华工译员回忆自己应征高级华工翻译时的情形,“……一位在清华大学任职的美国人受聘来到金陵大学为英国招募高级华工翻译。起初,他定的标准是:只招收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但在当时,学完了三、四年级的课程,即可获得去美国留学的资格……报名应征者寥寥。那位美国人见此情景,只好降低标准,允许一、二年级的学生报名考试……于是就高兴地报了名。”(24)译员招募的考试流程及内容较为简单。据这位译员回忆,初试为口语对话,初试通过后他前往青岛参加笔试,复试通过后即得知自己被正式录用(25)。另一位在应征时已完成清华高等科学习、即将获得公费留美资格的英招华工译员的考试经历则更为简单:“一个英国人用英语对我们五个人分别问了几句话,就叫我们去检查身体……此事一完,就宣布我们五人都考上头等翻译”(26)。英招华工营与法招华工营一样,都面临译员严重不足的困境,而英军的做法是向负责华工管理的英国军官提供常用汉语手册,共90页,列有几百个用英语发音标注的汉语短语、句子和命令,要求军官在使用手册时务必确保汉字发音准确(27),这是一种令人无奈的应付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