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船运输与晚清民营通信的空间转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子健,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海关主持的国家邮政局正式开办,并逐渐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官民并置的邮递网络,这个网络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根植于既有的物质文化基础之上。大清邮政局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已经有一个全国性的民用通信网络。晚清的民营通信机构空间上可以区分为“轮船”与“内地”两部分进行理解,在汽机通行处与未通行的内地,通信机构的经营方式、空间分布不尽相同。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可以建立晚清民信局分布的空间剖面,结合海关的民信局调查报告,可以讨论轮船运输如何改变了民营通信的经营方式,进而阐释这个过程中民众信息流通规则以及通信机构发展驱动机制的变革。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21)05-0073-11

       传统社会文书传递以公私相区分。公文书经官方驿递系统传递;私人信函则无特定机构经营,近代以来,开始出现“信局子”“批局”等民营信息传递中介行业,专营私人信函。大清邮政官局创立之后公私兼营,私营信局被官方统称为“民信局”(Minchu)。民信局经营的只是民众通信中有利润的一部分,通过民信局的经营状况,可以略窥传统社会民众通信的整体面貌和近代变革。

       研究者对于民信局发展、变化的影响机制,多从需求的视角进行分析,如张樑任《中国邮政》所述民间私人书信本无投递之机构,遇有紧急情况则遣人传书,缓急莫济,“厥后人文进步,民间信札往来亦多,既不能交驿代寄,又无他项机关传送,民办信局遂应时而起。”①这一讨论始自《中华民国十年邮政事务总论》中《置邮溯源》一文,无论其中民信局是肇基于缙绅宦游的往来函件,或是信局与汇钱庄、商号相关的说法,均从近代通信需求增长的视角解释民信局的发展②。此后,黄鉴晖、彭瀛添、王振忠、徐建国、吴昱等学者均有专题研究,对民信局在近代发展变化的讨论多沿《置邮溯源》中的思路,结合史料进行辨析③。

       近代以来商贸增长,人口流动加剧,民信局应时而生,然而正如彭瀛添的讨论那样,商贸流转的通信需求自古有之,唐代已有汇票性质的“飞钱”,何故民信局晚近方才诞生④。德国经济学家勒施在讨论经济空间秩序时认为,经济在空间的区位、市场区和经济区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秩序的,生产力分布的原动力是最高利润⑤。政府建设邮政局时会考虑民众的通信需求,但资本逐利,商人的经营选择多从利润角度出发。对于普通民众,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是基本需求,决策依据中通信价格影响较大。若从商人经营利润的角度重新看待历史过程,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一 轮船运输与通信之利

       轮船进入中国,首先在通信领域推倒了多米诺骨牌。蒸汽轮船在鸦片战争前已经出现在外伶仃洋上,最初便服务于客运和通信。怡和洋行商人申诉引进渣甸号轮船的原因时,称:“我们是居住广州各国的商人,妻子和小孩都住在澳门,多年来深感两地交通迟滞与不准时的不便,以及信件交由来往船只的困难,近来方付出一笔相当的费用,从欧洲获得一艘新式构造、用蒸汽推动、能逆风逆潮而行的船只。”⑥可见,轮船进入一个港口,最先满足当地旅客和通信的需要,而非作为货运工具。

       信息的价值与信息的时效性正相关,如果传递很慢,失去了时效,它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时人已感受到轮船通行在信息沟通方面带来的变化,1876年,九江关税务司拟《创设通商各口官信局节略》中称:“中国未有火轮船以前,即由民设信局寄送信函,不妨迟缓耽延者,因中国船支运货,行抵各处,亦系迟缓耽延,故不觉误事,不甚关心。现今中国通商各口已有轮船多支,各处驶行,四通八达,商民人等既乏克期不误寄信之善方”⑦。轮船运输带来更快、更安全、更廉价以及定期性的服务,相较于中式帆船等传统交通方式,在传递信息方面优势显著。速率上,木船与轮船无可比拟,木船往返至少四至五天的沪苏线,轮船不到一天;上海九江航线昼夜航行的轮船只需48小时,木船则动需匝月⑧。运输持续性、定期性意味着准时,如新闻行业,没有固定周期的通信,报纸的内容将极大受限。又如近代出现大量家书,《两地书》中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件里细述近况:“我写此信时,你还在船上,但我当于明天发出,则你一到校,此信也就到了。你到校后,望即见告,那时再写较详细的情况罢”。这些即时的信息只有在信件定期、准时送达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如果寄信人对信件到达时间的最长预期在数月之后,就只有生死庆贺之类的重大信息才会出现在民众信件之中。

       传统运输的高昂成本阻碍了通信业的发展,帆船运输虽然也可以提供快速而廉价的服务,但是仅依靠帆船是很难保证信件定期可达的。信息传递尤赖准时,特殊情况下需以人力,运输成本随之提升。1878年,海关欲开办冬季北京与天津之间的骑乘邮路,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希望邮件能在12小时内运达,承办的中国商人每月索费120元,最后议定时又提到150元,尽管这个出价极高,承办人还是很难满足12小时内送达的要求⑨。1879年,温州经陆路到宁波,要经过八九天的翻山越岭、车马劳顿,且成本并不会低于轮船。轮船通行以后,去宁波票价3元,去上海4元,去宁波只要26小时⑩。陆路运输的艰难可见一斑,普通民众、小商小贩大多无力支付如此高昂的通信费用。

       轮船信路的资费相对脚夫信路缩减近十倍,通信降价无疑会扩大消费群体,民信业因而于道咸同光之际迅速发展。1877年,根据福州关关长的邮政备忘录,福州的轮船信局向广州、上海、烟台、牛庄等地投寄信件,一般收费200文,一天可达。内地信局派信差赴内地投寄信件,若无寄达时限,资费在100至500文;若有时限则要派专差寄送,福州至延平府3天半2400文,至建宁府3天半2400文,至崇安县3600文,至邵武府8天5600文,至光泽县8天6400文,至汀州府12天5600文,至兴化府2天1600文,至泉州府3天2元5角,至厦门3天半3到5元,至漳州府5天5元,至诏安县7天6元,至南安8天6元至6元5角,至武宁府3天半2400文至3000文,至苏州18天30元,至广州8天13元(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