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供应链模式及优化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喜才(1982- ),男,河南郑州人,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产品供应链与冷链物流。北京 101149

原文出处:
中国软科学

内容提要:

消费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城市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的消费扶贫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诸如贫困地区产地供应分散不及时、物流成本高、供应链不协调等问题,尤其在后扶贫时代面临可持续不足问题。本文对电商、批发市场、超市等城市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的6种供应链模式进行总结,理清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中4个关键节点,找出薄弱环节。提出供应链模式选择、打造贫困地区到城市物流干线,建设冷链物流设施等政策建议。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7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66(2021)05-0079-11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使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成效显著,并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要贡献。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保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前,减贫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剩余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且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稳定脱贫难度大[1]。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①。城市是农产品消费主要驱动力,居民收入水平高,消费集中度高,消费能力强,且重复购买率高。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贫困地区良好生态环境所孕育的多种农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仅纳入商务部综合示范的国家级贫困县,2018年产销对接活动在贫困地区采购农产品96亿元。城市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为贫困地区提供了通过市场交易变现增收的可能。这既是贫困户增加收入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途径,也是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动力。消费扶贫从初期义务地买一点贫困地区产品,经过持续探索、创新,内容与形式不断演化并发展成为脱贫攻坚新模式。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文件,将消费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政策体系。2019年11月,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门倡议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消费扶贫。城市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是消费扶贫的重要内容。

      目前,对城市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模式和问题研究等方面,多数文献只提供较为笼统和宏观的分析,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和调研基础。仅仅是政策上的推动,对于消费扶贫可持续性扶持机制和关键节点还不明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本文以供应链视角,分析城市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关键节点的问题和挑战,剖析短板,提出改进建议。

      具体研究目标:一是明确城市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细节机制:了解城市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的供应链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并进行比较和讨论。二是识别并分析城市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理清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关键节点,找出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瓶颈,识别不同供应链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总结有益经验。三是提出后扶贫时代进一步建立可持续供应链的建议:结合各文件对农产品消费扶贫的目标要求和存在的问题,为消费扶贫实施提出改进建议,倡导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以促进消费扶贫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中国扶贫事业起步于农村减贫,1978年就开始实施“以工代贩”扶贫战略[2]。从贫困地区区域开发为主转向以贫困家庭为对象的精准扶贫路线,通过产业发展和就业支持一批贫困家庭,解决他们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是重要举措[3]。农村扶贫方式主要包括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兜底保障和社会扶贫等[4]。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推出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十大扶贫模式[5]。贫困地区特色种养业较快发展,电商、光伏、旅游等产业扶贫新模式成效显现[6]。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也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7]。因此,“产业扶贫”几乎成为“生产扶贫”的代名词,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指农业生产和食物生产类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扶贫方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难全面覆盖深度贫困小农户,也面临很多挑战。因此,需要探索和创新适合贫困小农户的多种生产扶贫方式[8]。若不能对资源优势、市场潜力等做出科学判断,盲目推行“一乡一业”或“一村一品”式的专业化产业,很容易陷入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和生产过剩,给本就脆弱的贫困小农户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和生计风险。此外,如何保障这些贫弱、分散的小农户在面对其他强势市场主体时不被排挤,有更多的自主性、谈判能力和内生动力,在流通交换中获得更公平合理的价值分配等,也是产业扶贫难以回避的困难和挑战。小农户面临的融资难、初期生产投入过高、难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渠道信息是制约条件。另外,许多非土地资本如人力资本的制约也导致了小农户难以分享到价值链升级带来的好处[9]。2019年“消费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消费扶贫是借助道义力量动员全社会购买贫困户农产品、服务的扶贫方法,其本质是一种道义经济行为[10]。刘家浩等(2019)[11]指出贫困地区农产品仍存在价格不稳定、金融保障机制不完善问题,为脱贫攻坚及后续成果巩固带来了挑战。贫困地区农户纳入农产品供应链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以及统筹城乡发展。但需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培育供应链组织体系[12]。可从精准营销角度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确立政府、协会和企业在相关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精准识别贫困户和消费者。通过引导超市、餐饮等集团客户精准对接[13]。冯燕芳(2019)[14]基于价格分析视角,从提升品质、制定合理价格、畅通价格信息、营销推广等提出策略,提升生鲜农产品消费扶贫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