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
孙骜(1995- ),男,广东广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管理研究,E-mail:ray_suen@outlook.com,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西宁 810008;张海峰,通讯作者(1969- ),男,甘肃庆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管理及GIS 应用研究,E-mail:haifzhang@126.com,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西宁 810008;王彬,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张璟,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西宁 810008;谢森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深圳 518055

原文出处:
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高原文化景观作为高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为探究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进展,本文以高原文化景观为切入点,在梳理文化景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2000年后国内外有关高原文化景观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国外相关研究聚焦于文化景观历史性、身份认同、行为以及流动性四个方面,中国研究呈现出以分析高原文化景观空间分布格局为主的特征,研究主题开始呈现多元的趋势。高原文化景观研究的未来展望:关注西方的相关研究,拓展文化地理的相关研究;历史性是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重点,应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历史性;聚焦高原文化景观开发的文化价值。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 引言

       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多样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其中,高原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经济发展的滞后,产生了独特、多元的高原文化[1]。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的贺信中提到了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因此高原文化景观作为高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成为高原科学考察的重点。作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题多元,但高原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则较为缺乏。Sauer认为文化景观是某一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2],Jordan等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文化景观的研究对受人类行为影响较小的地理单元更具有意义[3],因此高原作为封闭且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开展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更能够挖掘高原文化,为高原地区的文化建设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丰富了文化景观学说的相关研究,强调了高原文化景观研究的价值。

       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4],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术语[5],而高原文化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景观研究的基础上,在地域上更多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特点以及与其他文化景观的不同,但是较少引起文化景观学者们的关注。作为高原文化景观的核心主题,文化景观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内容均有所不同。在文化景观的研究中,德国地理学者Shilüter作为景观学派的创始人,认为地理学是一种景观科学[6],受此影响以Sauer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学派学者将景观定义为“由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显著联系形式而构成的一个地区”,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文化景观[2],从此拉开了文化景观研究的序幕。随后Hoskins等、Mikesell、Jackson也利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对文化景观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的主题集中在景观表现、景观意义等方面[7-10],研究区域集中在美国西南部、英国等地,缺少高原区域的研究。概括来说,在这期间文化景观的研究以伯克利学派、法国的年鉴学派等为代表,主要通过探究文化景观寻找文化的证据,强调了文化景观的历史的演化。受此影响,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乡村景观和历史景观的研究,缺乏对现实和社会生活的探讨,聚落形态、道路路网格局等成为文化景观研究的普遍主题。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开始应用到文化景观研究中,Wooldridge曾在索尔模式流行的时期就提出过要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文化景观,如要通过农夫的眼睛去观察农村[11]。Lowenthal等重视社会阶层对文化景观构成产生的作用[12]。Meinig论述了文化景观受到了各种文化的综合影响[13]。Samuels认为文化景观是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塑造而成的[14],同时他和Kobayashi认为存在主义是理解景观的基础[15]。同时期的结构主义学者也开始影响文化景观的研究,Zelinsky在描述文化景观的基础上,将不同文化景观所代表的文化区都归为一种超出小区域文化之上的大区域文化[16],通过超有机体的形式归纳概括了文化景观的特征和性质;Cosgrove等、Daniels将图解法应用于文化景观的解释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一种文化图像,强调解释文化景观需要涉及文化观念和文化过程[17,18]。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文化景观的研究开始借助后现代建筑学、后工业化等理论[19],景观开始成为探索社会、文化和政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21],描绘景观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文化景观摆脱单一的景观描述和观察研究,开始走向景观表征的多视角研究,而高原文化景观由于其区位的特殊性,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随着研究范式的转变,文化景观的研究进入了新的时期。人们开始赋予文化景观意义和实践,文化景观开始被社会经济行为、情感意义等多方面因素实践,在社会政治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其隐含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内涵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可以发现,进入新的研究阶段后文化景观研究集中在城市内部,大多关注文化景观的表征、空间的生产等方面。一方面体现了新的研究阶段文化景观的重点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关注城市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展现了文化景观在社会建构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景观的符号意义成为普遍讨论的研究主题。近年来受到现象学兴起的影响,文化景观的研究不仅仅是视觉方面的研究,还有对多种感官表征的研究,文化景观研究蕴含着社会政治的内容。

       高原文化景观既是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也是研究对象,其研究受到文化景观研究的发展和拓展也开始从描述和分布转向人对高原文化景观的感知和认知、社会和权力关系、背后表征和价值等方向进行研究。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认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需要利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观察城市发展过程中景观的规划和改造[22],但也需要关注区域的三个本性[23],重视区域的特殊自然要素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高原作为地貌单元构成的特殊区域,区域内部各要素间的联系使该区域产生了独特的地方性,并且能够通过高原文化景观体现。与其他地形区的文化景观相比,高原有较高的海拔,人类对高原的利用和开发与平原、山区等地区相比具有极大的不同,如海拔给此处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种区别导致高原区域产生了不一样的意识文化。因此高原文化景观与城市文化景观等其他景观最明显的不同在于,高原文化景观能够反映高原区域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关系,如缺乏跨区域间的交流,民族间的联系较弱,具有独特民族性的特征[24]。高原文化景观虽然具有原始、传统、关注历史的特征,呈现出伯克利学派聚焦乡村和自然的特点。但是随着高原区域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在高原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高原文化景观也具有现代性的特征,能够通过探究高原文化景观展现高原区域中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和内涵。

       高原文化景观是高原地区人类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为适应这里的环境而对其自然加以利用和改造后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高原特征的景观,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形成的,包括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从地貌形态看,地势相对高差低而海拔高是其最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因此,海拔高度是形成高原景观独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决定高原文化景观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的主要因素,高原的“高”和空旷雄浑决定了高原景观的典型特征。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无疑是高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这里的“神山”、“圣湖”、独具特色的寺庙、碉楼、帐篷、经幡、玛尼石等无不体现出高原地区人们与自然条件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这里从自然特征、生计特征、制度特征以及意识文化特征方面将高原文化景观与文化景观进行对比(见表1)。总之,高原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其中一个子集,不仅具有一般文化景观的共性,而且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原真性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