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流域早期王衔的沿革与国家形态的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国洪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亚述学(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史学集刊

内容提要:

04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DOI:10.19832/j.cnki.0559-8095.2021.0025

       主持人语:国家和文明起源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古往今来,中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巨大努力,提出了诸多理论和假说。考古学的发展,不断给国家和文明起源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使这个领域的研究日新月异,也引发了大量争论。本组笔谈的理论篇评述了国家和文明起源研究中主要的方法论,并就各个学科如何协作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做出了思考。另外四篇分别讨论了中国、西亚、埃及、克里特古代国家和文明起源中的不同侧面。中国篇以周王朝为案例,认为周王朝以王家为中心,逐步构建起以周邦为核心的天下体系;西亚篇将国王头衔的变化与国家疆域的扩张联系起来;埃及篇注意到早期国家统一进程中外人形象与内部秩序之间的关系;克里特篇探讨了早期国家起源的动因和职能。在理论与案例结合的基础上,我们希望揭示早期国家研究可能的面向与维度,也期待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有更多学者加入,共同推进国家与文明起源的研究。

       古代两河流域的统治者一般都拥有许多头衔和名号,有些头衔反映了统治者与神灵的关系,有些头衔则反映了国王的权势。①古代两河流域雄心勃勃的统治者都致力于开疆辟土和拓展势力范围,国王的权势往往体现在其控制的疆域面积上。国家版图的扩大往往会引起国家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国家形态的演变,上述变化往往体现在彰显国王声威的头衔的发展演变上。因此,本文拟追溯早王朝时期(Early Dynastic Period,约公元前2900-前2350年)、城邦争霸阶段(The Period of Struggle for Hegemony,约公元前2600-前2350年)以及阿卡德王国(Akkadian Kingdom,约公元前2334-前2154年)与乌尔第三王朝(The Third Dynasty of Ur,简称Ur III,约公元前2112-前2004年)时期标志统治者权势的头衔的历史沿革,来考察古代两河流域早期国家形态的演变情况。

       早王朝时期统治者的头衔与国家形态

       古代两河流域的初期历史阶段,学界一般称为“早王朝时期”,②是古代两河流域南部城市化加速和国家形成的阶段。两河流域南部的城市广泛地分布在底格里斯河下游和幼发拉底河下游以及与其相连的重要沟渠畔,城市的结构更为复杂,神庙、王宫等机构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③苏美尔人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但塞姆人的势力也不容忽视。

       早王朝时期,体现统治者④职权的常见头衔主要是“恩”(苏美尔语拼作En,阿卡德语拼作bēlum)、“恩西”(苏美尔语拼作ensí,拼作pa.te.si,阿卡德语拼作)和“卢伽尔”(苏美尔语拼作lugal,阿卡德语拼作)。“恩”的意思是“主”或“主人”,除了用作统治者的头衔外,还是一类重要祭司的名称,⑤其祭祀职能可能更为突出。“卢伽尔”词源的字面意思是“大人”,它对应的阿卡德语通常译为“国王”,可能意味着其军事职权更加重要。“恩西”的本义不详,不过,它既可以用作独立政权统治者的头衔,又可以用作地域国家中行省总督的称呼。⑥称作“恩”的统治者并不多,主要出现在乌鲁克(Uruk)。基什(Kish)的统治者最早被称为“卢伽尔”,而拉格什()、乌马(Umma)、尼普尔(Nippur)、阿达泊(Adab)及其他城邦的统治者往往称为“恩西”。不过,这并非定例,拉格什城邦的首领有时称为“恩西”,有时却又称为“卢伽尔”。⑦

       上述三个体现早王朝统治者职权的头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般不孤立地使用,均与某个城市相关联,有关统治者往往被称为乌鲁克城的“恩”、某城的“卢伽尔”或某城的“恩西”。上述三个头衔与特定的城市相关联,意味着相关的统治者的权力仅限于其所关联的城市,因此,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的政权通常被称为城邦或城市国家。⑧早王朝时期,两河流域南部的城邦一般由中心城市和周围的村镇构成,小国寡民是其基本特征。

       城邦争霸阶段霸主的头衔与国家形态

       为争夺灌溉水源和土地,两河流域南部城邦之间的军事冲突接连不断,弱小的城市相继被临近的强邦兼并,而那些吞并了其他城市的城邦则异军突起,成为威震一方的霸主。大约自公元前2600年起,基什、乌鲁克、乌尔(Ur)、乌马和拉格什等城邦先后称霸于两河流域南部。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