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壁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昊,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陈竹意,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原文出处:
艺术研究

内容提要:

传统壁画的当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区别以往的临摹研究,是与临摹同基于原壁画图像为范本的新型壁画复原与创化方式,其中兼顾艺术理念、美学要素、物质材料层面的深入解读,并落实到绘画本体层面,不仅将材料技艺的传承与转换作为研究的核心,而且要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精神内涵与美学因素作为转化的标准,充分发挥理论实践的整合优势来进行传统壁画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致力于壁画“空间性”复原重构的创新性发展模式,使之成为拓宽与推广传统艺术社会价值的媒介,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方式与案例,同时也是在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大政方针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字号: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出自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其中说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①传统壁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例证,承载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国是世界上壁画物质遗存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有着大量的石窟、寺观、墓葬壁画物质遗存。仅敦煌莫高窟就有着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通过空间的设置、线性的运用、色彩的表达、质感的追求,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审美理想,并使其文化精神内涵完美的运用在材料与技法表现中,至今仍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美学提供生命力启示。透过这些传统文化,“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②这也是习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对于弘扬敦煌文化的阐释。而壁画作为敦煌文化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发挥其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一、临摹、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

       近现代以来,临摹作为传统壁画研究必要的手段与转化方式,在历史、宗教与艺术等研究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模仿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起点,任何技艺传承离不开模仿,同样是艺术传承的基础方法。南朝谢赫《六法论》中就将“传移模写”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要求之一。而在对古代壁画的记录整理与复制过程中,临摹本身也被视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形式。③这种形式及其创造性,就是将原作中往往有一些美的价值,不为普通观众所能领会,临摹者将其价值进行提炼,进而突出原作的精华。④而本文所定义的传统壁画创造性转化研究,其传承目标是从由临摹研究到转化的飞跃。在方法论层面,摈弃了单维度的理论或技术研究,而是通过阐释古代壁画材料技艺与美学价值精髓的同时充分发挥综合跨界下的理论实践的联合优势。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创造性转化”,致力于传统壁画艺术传承基础上,综合古代技艺、科学检测、高精度数字技术、新型替代材料运用等来进行的再创造,从目标来看,此部分着重点在于改造和转化。而“创新性发展”侧重于创新与发展,以创造性转化为依托,进一步推广传统艺术的当代文化意义与社会美育价值,使之成为加强推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

       二、美学视域下传统壁画的材料技艺探究

       从临摹与创造性转化的角度来看,二者均依据壁画原图像为范本,抛开其图像文化内涵,构成了古代壁画整体效果的基础要素便是材料与技艺。因此在实践层面首要面临的就是二者的传承与转化。接下来首先将从美学的视角来探讨传统壁画材料技艺的重要价值,强力解读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基因与密码,为壁画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学理支撑。

       1.材料技艺之于壁画生成的关系

       艺术品的生成核心与创造始终是一个意向生成问题,画家若进入操作阶段,也就是运用技巧、工具与材料制成一个物理的存在,这仍然是审美意象的生成,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造过程。⑤审美意象的生成离不开艺术品的物理存在,而物理存在又依托工具材料与技艺创作。西班牙美学家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在其著作《美感》中提到,任何艺术形式的效果,都可以通过材料得到进一步提升而获得更高的力量,并使对象之美具有冲击力、彻底性与无限性。“材质之美是一切高级美的基础”,形式和意义必须寄托在感性事物中的客观对象是如此,最先产生感性观念且也最先唤起愉悦的人的精神活动也是如此。⑥而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中,仍可作为艺术材料的解读。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对于事物产生原因的探索而提出“四因说”,⑦即质料,形式、动力与目的,并通过“四因说”来回答事物“为什么”这个问题,作为全面认识事物的方式与过程,后三者常常合而为一(《物理学》198a20)。⑧其中“质料因”成为了可感知事物的现实性意义实体。⑨实体所依赖的基础,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构成事物的直接材料,而对质料的感知即成为了对艺术作品本身认识的起点。故物质得以成为某些确定的事物,而这就是事物的本体(《形而上学》Z.17,1041b5)。⑩而就传统壁画而言,其中构成壁画支撑体的砂岩、泥土层、秸秆、胶质媒介、矿物色等,这些同属于质料的范畴,与技艺创造活动密不可分,更离不开最后作为壁画的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之所以为质料,就在于最终的壁画可以通过这些材料呈现出来。而“技艺”(techne),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作为人灵魂五种不同把握存在世界真理的品质之一,在创造不存在的某种事物过程中,从作为质料或题材的东西,到作为一种存在物而存在的生成过程(技艺制作),使存在世界向理智展开,或者把世界展现为这样的生成过程。[11]也可以作为艺术作品生成过程的解读。而桑塔亚纳认为艺术作品的生成是物质材料的排列与理想关系铸造而成。[12]此中“排列与理想关系”便是艺术家通过技艺得以展现。因此,技艺联结了形式与质料,或只有通过技艺,艺术品形式才能显现出来。[13]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在理解事物之质料的时候,也就必须关联着其聚形与终态,质料虽然关联着事物的聚形与终态,但相对于在场的适用者壁画而言,但它毕竟还没有聚形与终态,它与聚形和终态是一种先行关联。[14]而技艺构建了“先行关联”间的桥梁。由此可见,对于材料技艺的探讨,使我们更清晰的了解二者的关系以及对于传统壁画生成的决定性作用,为壁画创造性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