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1)03-0016-012 贫困会给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对儿童的影响尤甚。儿童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贫困不仅会影响儿童当下的生活,还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且儿童由于对家庭的依赖,对贫困的影响只能被动地接受。相比而言,成年人身心已经高度定型,贫困主要影响其当下的生活,且成年人有独立的行为能力,在应对贫困影响方面有一定主动性。考虑到儿童成长发展的特殊性和儿童贫困影响的长远性,社会保障政策对儿童贫困问题的回应和干预非常必要,如果儿童贫困问题得不到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回应,就会增加儿童在成年后继续贫困的概率,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 由于贫困对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探索和阐明贫困对儿童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对于全面理解与有效应对贫困对儿童的影响非常关键。通过总结既有研究,可将主要影响途径归结为家庭压力、资源投入和文化特征等方面。一是贫困家庭中的成人通常面临工作不稳定、经济窘迫以及其他衣食住行等生活压力,①而贫困压力下的父母与子女的积极互动较少,给予儿童的关怀和支持明显不足,②并且压力还会影响家庭关系和父母的心理状况,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③二是贫困通过影响家庭对儿童的资源投入进而对儿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贫困家庭的儿童落后于富裕家庭的儿童,重要原因之一是贫困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较少。④三是贫困文化因素使贫困家庭的贫困思维、贫困观念、贫困行为等不利条件在家庭内部由父母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子女,由此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⑤ 由上可见,家庭压力、资源投入和文化特征这些阐释贫困对儿童影响的途径分别对应着家庭与环境压力、资源与投资和贫困文化这三个理论视域。其中,家庭与环境压力视域透过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强调家庭内部的关系和互动,突出贫困压力导致父母心理状态和育养方式的改变,从而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带来消极影响;资源与投资视域透过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强调家庭拥有资源与资本投入的重要性,认为贫困制约了家庭对儿童的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进而不利于儿童的人力资本积累和身心发展;贫困文化视域透过文化视角,强调贫困群体形成了边缘化的行为与价值观,而这些行为与价值观会逐渐传递给下一代,导致贫困的代代相传。⑥三个理论视域相对独立的同时也相互关联。家庭与环境压力视域和资源与投资视域均论及家庭收入不足与经济窘迫进而导致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但这两大理论视域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前者透过发展心理学视角,侧重经济压力对贫困家庭中父母和儿童的情感和心理的消极作用;后者则透过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侧重家庭对贫困儿童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不足而造成的不良影响。由于家庭与环境压力视域不仅涉及贫困家庭中的儿童也涉及父母,因此,各国社会保障政策回应主要是针对贫困家庭的收入支持和专项特殊服务,即更多以家庭为单位提供经济和服务支持,儿童作为家庭成员受益。由于资源与投资视域主要涉及贫困家庭中儿童的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不足,即贫困家庭中儿童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关注焦点,因此,各国社会保障政策回应主要是围绕贫困儿童的健康营养保障措施、儿童照顾与教育措施以及有利于儿童未来发展的资产积累措施,这些措施直接针对贫困儿童,儿童是直接受益者,这也是资源与投资视域和家庭与环境压力视域的重要区别。另外,资源与投资视域和贫困文化视域均涵盖了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强调,不同之处在于资源与投资视域关注在哪些具体方面进行投资,贫困文化视域则关注何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弱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 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但同时应该注意到,我国仍有众多低收入人口,截至2021年2月,城乡低保户数分别为485.8万户和1986.9万户,城乡低保人数分别为799万人和3612.4万人,⑦这些人口不仅自身生活较困难,而且无力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健康条件,有较为明显的贫困代际传递趋势。⑧在此背景下,上述三大理论视域在中国的解释力如何?这些理论视域能带来哪些启示?不同理论视域下,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如何回应贫困对儿童的影响以及政策怎样改进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回应?本文旨在从三大理论视域入手,检视贫困对儿童的主要影响以及社会保障政策回应,考察我国相关社会保障政策回应是否能全面、有效地消除贫困对儿童的影响,并通过理论分析获得启示,以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反儿童贫困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思路。 二、家庭与环境压力视域:理论基础与中国情境 (一)理论基础 家庭与环境压力模型理论由格林·埃尔德(Glenn Elder)于1970年代首先提出,其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强调经济处于弱势的家庭在日常环境中面临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会影响人的身心发展。⑨贫困会削弱个人应对新问题和新困难的能力,在消极的生活事件发生后,贫困者比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更容易遭受心理健康问题。⑩随着时间推移,压力带来的个人痛苦可能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引发父母间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最终威胁到生活在贫困家庭中儿童的健康和福祉(如图1)。(11)根据上述理论观点,贫困家庭相较于普通家庭而言,承担更大的生活经济压力,当无法有效处理消极生活事件时,会给贫困家庭的父母带来抑郁情绪和精神痛苦,而父母则会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儿童身上,引发父母不当的养育行为和生活方式甚至儿童虐待,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12)相关研究也证实,贫困会削弱父母抚养子女的能力,贫困与父母行为之间联系的主要因素在于消极生活事件过多、婚姻关系的缺失或中断所产生的心理困扰,导致贫困通过影响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而对儿童的社会情感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会造成儿童抑郁和产生各种行为问题。(13) 以儿童津贴或税制优惠为代表的现金支持是帮助贫困家庭缓解经济压力的重要政策。当前许多发达国家根据家庭生育的子女数量对所有养育子女的家庭给予普惠型儿童津贴,除了直接给付现金外,不少国家还通过设置税收抵免政策,减轻有儿童的贫困与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另外,针对贫困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家庭问题,不少国家也给予了政策关注,提供相应的家庭服务支持。例如,美国开端计划(EHS)提供的特殊服务包括为有不同需要的贫困家庭提供专项服务,如危机干预、精神健康服务、家庭暴力援助、婚姻关系教育等。(14)英国通过慈善机构“防止虐待儿童协会”(NSPCC)来防止公众和家庭对儿童实施不当行为,保护儿童免受虐待并对相关儿童家庭进行帮助与支持。(15)上述经济和服务支持主要以贫困家庭为单位,儿童作为贫困家庭的成员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