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徵祥与顾维钧之传承与交谊

作 者:

作者简介:
唐启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 200243

原文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陆徵祥与顾维钧均为近代中国职业外交官中的佼佼者,然二者历史际遇却大不相同。陆徵祥经历了中国国际地位最低落的谷底阶段,饱尝弱国外交之痛苦,经手清末民初诸多重要外交事务,一生低调,但是他能忍辱负重,韧性十足。顾维钧则一生传奇,声誉崇隆,见证了中国外交由谷底逐渐向上爬升,成为世界四强之一。两人对中国在近代国际组织参与上有相当的传承关系,也都重视国际公法,极力维护国权,外交政策上都注重防日,在外交战场上不断与日本外交官交锋。顾维钧是不世出的难得的外交奇才,陆徵祥则更能代表清末民初弱国外交的种种特色。他们的人生履历不仅在中国外交史上有世代交替的意义,也表征了近代中国内政、外交的复杂历程及代际嬗递。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8 期

字号:

       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接触,遭逢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因现实的需求,出现了外交官群体,如李鸿章、郭嵩焘,至洋务运动之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各地的西语学校培养的出洋使团及驻外使馆的翻译、随员,他们大多终生从事外交官工作,可称是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至其后欧、美、日留学生及教会大学出身者崛起后称之为第二代。陆徵祥与顾维钧便是这两代的杰出代表人物。两人相差十七岁,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在民国初年有过十年的紧密合作。1922年陆徵祥出任驻瑞士公使,随即顾维钧担任外交总长、内阁总理。迨1927年陆徵祥退出外交界进入天主教修会,顾维钧则历任大使、外交部长等要职,两人仍保持密切联系。

       迄今学界对于顾维钧的研究甚多,对陆徵祥的研究则少得多。①讨论陆、顾关系的,主要有石建国与黄尊严对于巴黎和会期间中国外交“尊顾”或“尊陆”的论争,②以及李华程讨论两人与中国参加“一战”的论文。③近年来,随着《北洋外交部档案》03-13《驻比使馆保存档》后半部的出现,及陆徵祥在比利时修道院的个人档案以《陆徵祥文书》电子文件形式的公开,④藏于哥伦比亚大学的《顾维钧档案》也以数据库的形式公开,⑤出现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⑥将陆徵祥与顾维钧的研究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本文以陆徵祥与顾维钧关系为对象,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陆徵祥文书》《顾维钧档案》等新史料,探讨两代职业外交官代表型人物的合作、传承与交谊,借以反映近代中国外交的一些个人面向。

       一、两人早期之合作与传承

       陆徵祥于1883-1890年在上海广方言馆学习法文,后来保送京师同文馆,1891年被出使大臣许景澄调充驻俄使馆学习员,1892年初抵达圣彼得堡,担任翻译生,并追随许景澄学习外交。

       由于陆氏是驻俄使馆主要的法文翻译,参与了许多重要中俄交涉的翻译工作,诸如:甲午战败中国要偿付巨额赔款,1895年5-7月许景澄奉命商议俄法借款,于7月5日签署《中俄四厘借款合同》。1896年李鸿章赴俄祝贺俄皇加冕,并于6月3日签订《中俄密约》,9月8日许景澄签署《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1898年初俄国强占旅大,许景澄时任驻德公使,被派为专使前往圣彼得堡协助驻俄公使杨儒与俄国交涉。3月27日,李鸿章、张荫桓在北京与俄使巴布罗福(A.I.Pavlov)签署《旅大租地条约》后,由许景澄与俄方会同商订租地界线问题,另立专条,于5月7日签订《续订旅大租地条约》,7月6日与东省铁路公司签订筑路合同。这些在圣彼得堡的重要交涉,都由陆徵祥担任翻译。

       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俄国乘机出兵占领东北,11月8日与道员周冕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迫诱盛京将军增祺批准。俄使璞科第(D.D.Pokotolov)与李鸿章在北京,而杨儒在圣彼得堡同时进行后续谈判,1901年1月4日起,陆徵祥陪同杨儒,先与财政大臣维特(Sergei Witte)谈判7次,后与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Vladimir Lamsdof)谈判14次。杨儒承受强迫签约之重大压力,两次在冰上滑倒,一病不起。此后中俄交涉就由陆徵祥负责办理,并代办公使馆事务。1902年1月30日《英日同盟》成立,2月杨儒去世,4月中俄签署《交收东三省条约》。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陆徵祥协助胡惟德公使向北京详密报告俄国政军情势。

       其间,陆徵祥也参与圣彼得堡国际铁路公会、1899年第一次海牙保和会等历练,了解许多外交交涉内幕,深刻体会到弱国外交的痛苦,也认识到国际公法的重要。

       1905年陆徵祥被任命为驻荷兰公使,赴海牙开办使馆。1907年担任第二次海牙保和会专使,代表中国签署各海牙公约。会后回任驻荷公使,谈判并签署《中荷领约》。1911年陆氏赴圣彼得堡谈判《中俄商约》,随即被清政府任命为驻俄公使。辛亥革命期间,陆氏领导各驻外使节屡电清政府请赞成共和。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后,陆氏被任为外交总长,他大刀阔斧改组外交部,主持中俄外蒙交涉、中英西藏交涉,并筹备参与第三次海牙保和会。顾维钧于1912年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外交博士学位,受国务总理唐绍仪之邀返国,先担任总统府及国务院秘书,后到外交部任秘书,不久升任参事,仍兼袁世凯之英文秘书,深受袁氏之赏识。陆、顾二人开始密切互动。

       “保和会准备会”

       陆徵祥与顾维钧有较密切之接触,应自“保和会准备会”开始。“一战”之前,列强进行军备竞赛,同时国际和平运动也风起云涌,鼓吹和平裁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99、1907年两次“海牙保和会”(Hague Peace Conference)的召开,第一次保和会时陆徵祥是中国代表团翻译,第二次则任中国全权代表,签署了许多国际公约。第三次保和会拟于1914年前后召开。

       中华民国肇建后,1912年5月陆徵祥从俄都回国接掌外交部,旋被任为国务总理,但为组阁问题遭参议院否决与弹劾。9月解职后,陆氏发起组织“国际法会”,以预备修改条约及第三次保和会提议案为主要目标。同时,外交部也呈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派陆徵祥研究参与海牙保和会。陆氏遂组织“保和会准备会”,自1912年12月12日成立至1916年4月止,由外交部及相关各部处派员,除暑假外每周开会一次。该会第一阶段,讨论第二次保和会中国签署的国际公约中保留的条款,至1913年3月研究完毕,呈请大总统饬下国务院、陆军、海军、司法等部修改相关法律,再由外交部与瑞士、荷兰政府接洽取消保留。第二阶段,讨论第二次保和会中国未行签押之各条约,到1914年6月大致结束,除少数拟请暂缓签署外,各约皆呈请大总统签署。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