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形”与“质”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内容提要: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变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变化。课程思政的本质和要旨在于依托各学科课程,以各学科课程为载体,发挥各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思政的质料可以分为思政内核、思政元素、思政资源三个不同层次。课程思政的形态与本质、形式与质料是彼此共生、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课程思政是“塑形”与“铸魂”的统一、“拓展”与“深化”的统一、“创新”与“守正”的统一。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与良性发展,既要关注其形态与形式的外在规定性,也要关注其本质与质料的内在规定性,使形态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形变与质变统一起来,这就要求做到“以形化质”“以质御形”,以“有质感的形变”生成“有意义的新质”。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1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前,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正在全面展开,各地各校课程思政建设以及由此催生的各种新理念、新形式、新举措也层出不穷。在这些新的探索与改革背后,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程思政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课程思政对于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形态、形式上到底有何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在本质、质料上到底有什么不变,不变的逻辑又是什么?课程思政的“形”变在思想政治教育“质”的尺度上如何评价和掌握?这些变化的形态与形式是否以及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相统一?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形”与“质”的问题进行初步思考。

      一、课程思政之“形”

      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实践展开,首先体现在“形”的变化上。课程思政的“形”,包括形态与形式两个方面。课程思政的形态,是课程思政在开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样态,是课程思政存在状态与外部特征的体现。课程思政的形式,是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基本方式,是课程思政运行状态与组织方式的体现。课程思政的形态与形式,都是对课程思政外部样态和表现特征的描述,但前者更强调其客观、长远的结构性意义,后者更侧重其具体、当下的操作性意义。

      (一)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变革

      对于课程思政,学者们多是从课程观、教育理念和方法论的角度去把握,而较少从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角度去审视。“形态研究是勾连个体研究与总体研究、现象研究、本质研究的中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演进规律与本质属性的揭示,如果缺少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尤其是形态的理论言说,就必然会在‘证据链’与‘逻辑链’上产生不同程度的断裂。”①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了从自发形态到自觉形态、从生活化形态到制度化形态、从经验化形态到科学化形态的发展历程。以课程形态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中的重要成果,它是经由学校教育体系长期发展而形成的自觉的、制度化的、学科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而对学校课程德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论认知与实践开掘的广度与深度,又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态的发展与成熟程度。课程思政的提出,某种意义上说是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观念、理念、方法论,也是正在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变革。

      这种形态变革是由专门课程向所有课程的一种扩展,是全课程育人的一种形态。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是由思政课程主渠道和日常思政主阵地来承载的,而对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掘不够,这一点在高校体现得尤为突出。高等教育中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基础教育中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都应该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课程思政的理念及其实践,是对专门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态的一种突破。

      这种形态变革是由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的一种延伸,是全情境育人的一种形态。“‘课程思政’契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彰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特点,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建。”②基于专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往往强调的是对特定价值体系的显性传达。而课程思政多是将特定的价值体系蕴含在多元化的学科知识体系中,为学生的价值塑造和品格形成提供一种“默会”情境。这是对显性教育的一种必要补充。

      这种形态变革是由单一体系向复杂体系的一种演化,是全体系育人的一种形态。在专门课程与显性教育的自我建构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日益专业化的同时,也走向体系的单一化。同一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其他课程体系和学科教学体系缺乏充分的互动,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彼此之间也缺乏有效的衔接。课程思政的探索,实际上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课程体系和教育时空上的整合性建构。

      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变革总是在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张力中开辟道路的。课程思政的实践,当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以思政课程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但无疑会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开阔的路径和更加多元的样态。可以预见的是,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将会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推进到一个体系更加健全、合力更加充分的新阶段。

      (二)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变化

      课程思政的形态变革,是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具体的运行方式和操作方式实现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进行系统调整与自主革新的结果。具体的、丰富的、有效的形式革新,汇聚成推动课程思政形态变革的力量。课程思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变化。

      课程思政是一种同知识传授和专业教学实现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首先不同于专门的思政课程形式,不能简单地、生硬地将思政课程的形式套用在课程思政中。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不同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形式,它是依托于专业课程并对其进行拓展的教育形式。与传统的、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形式不同,课程思政强调的是以知识体系传授和专业课程教学这一形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旨在全面系统地挖掘与运用能够有效彰显不同学科、不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教育形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不是专业课程教学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一种渗透融入式的育人方式,是对面向不同知识体系与学科语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新探索与新开发,是对专业课程教学形式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全面革新,旨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在不同专业与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