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的价值维度及其与认识维度的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新夏,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社会历史活动的利益渗透性和价值渗透性,决定了历史观既包括关于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也包括关于社会历史的价值取向。历史认识与价值取向作为历史观的两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认识维度作为历史观合规律性的观念表达,是价值维度的基础,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因而历史观要追求正确性,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价值取向作为历史观合目的性的观念表达,是认识维度的价值导向,因而历史观要追求合理性,为理解和评价社会历史问题提供合理的价值尺度,为设定社会发展目标和愿景提供合理的价值引领。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8

      历史观作为关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既是对社会历史理论的概括和提升,也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前提性理论预设,因而任何一种完整严密的社会历史观都不仅应当是科学的认识,也应当是合理的价值取向,应当是认识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确立历史观的价值维度、明确价值维度与认识维度的关系,既可以为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提供正确的认识基础,充分发挥历史观为人的行为和社会进步提供科学指导的作用;也可以为寻求正确的历史认识提供价值导向,提升社会历史研究的主体自觉,透彻地说明历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充分发挥价值取向对历史认识的引领作用。

      一、历史观的价值维度

      历史观是关于社会历史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统一。对于科学认识在历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典作家及其解释者已有充分的重视和阐释,而对于价值取向在历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则有待于深入探讨。探究价值取向在历史观中地位和作用的关键,是明确历史活动的利益渗透性和价值渗透性,而其前提又是对“历史”作出正确的界定,因为价值取向在历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作为历史观对象之“历史”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对于何为历史及其本质,向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并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历史,认为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活动史。他们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95页)“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429页)自然界虽然也有作为人活动结果的人化自然物部分,但整个自然界对于人及其活动而言却具有先在性,社会历史则不然,它对于人和人的实践来说并无发生意义上的先在性,正相反,它具有鲜明的人为性,是人活动的结果,是实践的产物。因此,“历史”的主体并不是某种独立于人的神秘的力量,如“上帝”“天意”或康德的“大自然”、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而是人自身。

      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活动史,是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5页)。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从现实的人和人的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历史,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同上,第152页)。“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同上,第151页)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他们构建社会历史理论的前置性概念,因为只有现实的人才能引出人的现实活动,而只有从人的现实活动出发,才能理解社会运动和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基本途径。

      这里的理论逻辑在于:“现实的人”就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其所从事的“实际活动”就是“创造历史”。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上,第158页)。这一论述说明,历史有赖于人的存在,而人要存在就必须有生活资料,由于人的需要的超越现实性决定了自然界不能提供人所需要的现成的生活资料,所以人要改变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第一个创造历史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历史的基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正如乔纳森·沃尔夫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最重要的思想是,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生产能力发展的历程。我们人类与绝大多数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改造自然以生产我们所想和所需的东西。”(沃尔夫,第41页)

      历史是人的活动史,因而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一方面,人的活动要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并且在总趋势上体现出规律性;另一方面,人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的自觉行为,要受到利益驱动和价值渗透。唯物史观认为,社会进步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既要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又有赖于人的实践,因而其主体根据就在于人本身,是由人的需要和利益驱动或由价值取向引领的,其中价值取向的作用尤为重要。价值取向是关于价值的主观意识倾向,其对人的活动的重要性在于,它在本质上是利益的体现,但又是其抽象的、高层次的体现,代表着综合的、长远的、根本性的利益,因而与利益既相关联又有区别。价值取向不同于具体的利益,具体的利益是脆弱的、易变的、暂时的,价值取向则具有稳定性,即持续性。历史观层面的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需要、利益、信仰,面对各种事物和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和态度,它内在于人的活动以及历史过程中,深度地影响着历史的样态和进程。

      历史活动的利益渗透性和价值渗透性,决定了作为关于社会历史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的历史观不仅要关注社会运行的合规律性,要追求其作为社会历史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的正确性,也要关注社会运行的合目的性,要追求其作为社会历史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的合理性,因而既应当确立关于社会历史认识的宏观解释框架,也应当为社会历史评价以及确定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提供根本的价值尺度。从历史研究的效果看,离开对历史事实的客观、真实的反映,不可能建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而离开对历史活动主体动机中价值取向因素的考察,则既不能建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也不能建立合理的社会历史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