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企业如何实现对领先企业的赶超,是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现有理论已经从技术范式演化(Tushman and Anderson,1986)、技术能力(Camison and Villar-Lopez,2014)、创新机会(Lee and Malerba,2017)等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展现了技术层面的显性因素和机制,突出了技术能力视角。然而,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问题具有高度复杂性,单从技术能力视角仍然难以完全解释某些重要的实践问题。特别是对于大量已经成长为“头部企业”的后发企业而言,它们即便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却依然遭受市场歧视、客户偏见、消费者思维定势等相对隐性的认知因素制约,长期深陷“代工厂”的企业印象、“低品质”的产品概念、“中低端”的品牌声誉等认知泥潭,无形中加剧了“低端锁定”的局面,更难以实现超越甚至领先。在中国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管理实践中,以吉利、雅迪、飞鹤、波司登等为代表的少数后发企业则通过海外并购重组、重构品牌形象、重塑用户心智、再造营销渠道等关键行动,扭转了市场认知劣势。换言之,后发企业要想真正实现技术赶超,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市场认知。 围绕后发企业如何实现技术追赶,尤其是从早期追赶阶段进入超越追赶阶段甚至行业前沿阶段的问题,研究者已经从认知视角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发现认知因素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Lee and Lim,2001;Miao et al.,2018)。总的来看,现有认知理论研究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认知主要是指后发企业内部的企业家认知、组织认知等管理认知,外部认知则是后发企业外部的用户认知、消费者认知等市场认知。简言之,所谓市场认知,主要是指用户对企业及其产品和品牌的形象、概念和声誉等的接受、认可和信任(Tripsas,2009;Yang et al.,2019)。相比而言,关于管理认知的研究比较丰富,而市场认知角度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且尚未将“市场认知”独立作为理论视角开展专门探讨。由于在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的中后期阶段,市场认知所发挥的制约作用更强(Mu and Lee,2005),因此亟待强化此方面的研究。 尽管理论文献已经确认了市场认知的独特理论价值,但是对市场认知究竟如何演化的微观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仍未得以解答。一是理论视角。现有研究主要将后发企业的困境归结为合法性劣势(Fisher et al.,2016)、形象劣势(Younger and Fisher,2020)或身份劣势(Nam,2015)等。然而,随着从追赶阶段进入到超越追赶甚至行业前沿阶段,后发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变得更为复杂,如在获得合法性基础之后如何继续追赶?如何超越传统营销推广而凸显自身独特形象?如何促使从外部身份的塑造?现有理论难以解答诸如此类问题,因而需要引入市场认知视角。已有研究在市场认知方面,虽然也提到了产品概念、客户认可等重要性,但是依然不够深入和丰富。二是演化机制。后发企业超越追赶的过程与机制没有被充分揭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是一个为期较长的多阶段过程,主要包括追赶、超越追赶和行业前沿等阶段。而在各阶段中,后发企业实现追赶的重要前因、关键机制和标志性结果均存在复杂性,但是现有理论并未予以揭示。三是研究对象。现有研究对后发企业缺乏细分。大多数文献仍然将后发企业笼统地视为“新进入者”,而侧重考察后发企业如何成为“在位者”之一,忽略了具有一定基础的后发企业其实已成为普通“在位者”,接下来更为关键的是要继续从普通“在位者”进阶为“主导者”或“领先者”。换言之,已有研究还未完全意识到处于超越追赶关键阶段的后发企业,往往已经是新兴经济体内特定行业的头部企业。 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动态过程中,市场认知演化的前因、过程及其机制究竟如何?为此,本文聚焦于专用设备制造行业,选取在注塑机行业一家典型的已经实现技术赶超的企业——海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海天”),通过纵向单案例研究,拟从市场认知演化视角,根据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3个主要阶段,探究其中所蕴藏的内在规律,并对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实践提供管理启示。 二、文献综述 (一)后发追赶的研究视角:从技术能力视角到市场认知视角 在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对于后发追赶问题,主流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能力视角”到“认知视角”的发展过程,而“能力视角”更多是指技术能力。在传统上,早期文献更多地将后发追赶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追赶问题,并从技术范式演化、技术能力提升、核心能力构建等角度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如技术范式演化的视角认为,技术范式演化打破了行业原来的主流技术路径,将建立新的技术、流程和组织格局,并在顾客价值传递方面实现显著的S形曲线跳跃,属于一种不连续性技术变革(Tushman and Anderson,1986;魏江、冯军政,2010)。从核心技术本身变化看,技术范式演化包括突破性技术(Tushman and Anderson,1986)、架构技术(Henderson and Clark,1990)、破坏性技术(Christensen,1997)等类型。技术范式演化能创造新的产业,或者促使已有产业转型或消亡,因此为后发企业打开了一个赶超的机会窗口(吴晓波等,2020)。然而,后发追赶的机制则更为复杂,不仅包括技术层面,还涉及认知层面,甚至技术和认知两个层面之间还存在某些互动机制。根据Miao关于东亚国家后发企业追赶的一项回顾性综述研究,认知视角已经成为探讨技术追赶问题的重要理论进路(Miao et al.,2018)。值得注意的是,与能力视角不同,认知视角则主要关注客户口碑(Roy et al.,2018)、产品概念(孙国辉等,2019)、品牌声誉(Skard and Thorbjornsen,2014)和企业形象(Younger and Fisher,2020)等外部认知之类的重要因素。这也促使理论研究开始觉醒:仅仅从单纯的技术视角依然无法完全解释后发追赶问题,特别是追赶过程中所遇到的市场认知障碍(Wang et al.,2015)。Tripas等已经意识到上述缺憾,并开始关注市场认知因素,并逐渐而将认知视角引入理论研究(Tripsas,1997)。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取得共识性观点:即便具备了相当的技术经验(Technological Experience),但是后发企业也常因缺乏足够的市场经验(Market Experience),而难以轻易实现追赶(Teece,1986;Helfat and Lieberman,2002;Eggers et al.,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