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过去,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特性、形成、发展、传播、革新和接受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影响了代与代之间、长幼之间、上下级之间和朋辈群体之间的结构性关系,也影响了文化传承、建设和创新的方式。由于社会变迁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越来越微弱。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的青年文化建设,越来越需要寄托于青年一代人群之间的相互影响。 更为根本的是,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到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短视频的发展,年轻人的社交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朋辈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方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此而言,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甚于以往,给整个社会提出的挑战也更大。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青年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的现实。 一、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青年文化的特性与建设意义 对一个社会或国家来说,青年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青年有了相对更广阔的文化生成空间,其文化处在不断创新之中,这使得青年文化建设的任务在新发展阶段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在我们具体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展开青年文化建设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什么是文化,何谓青年文化。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对文化问题的阐述可以给我们提供启发。 文化的定义很多,本文将文化界定为人们在生产劳作和社会行动中形成的价值任责(commitment①)、精神气质、思想意识、制度规范以及对应的器物工具,等等。文化可以在时空结构中以具体实物的形式沉淀下来,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及其后代的行为和观念。与此相对应,青年文化可以理解为青年群体逐步形成和沉淀的一套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价值任责、精神气质、思想意识、制度规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器物工具,等等。 玛格丽特·米德曾经②将文化区分为三种理想类型:既淀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共淀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以及待淀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③从代际关系的角度看,在既淀文化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中,孩子主要向祖先学习;而在共淀文化中,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向他们的平辈学习;在我们当前正在经历的、以待淀文化为主要特色的社会中,青年通过对仍未可知的未来的待淀性理解,获得了新的权威。根据这样一种理解,不难发现,当今中国的青年文化在属性上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待淀文化(Mead,1970)。从更细微的“代际”角度看,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或“青少年”文化(“teen-age”culture)现象意味着,即便是在年龄相仿的一群人之间(比如,在一群先后入校的大学生群体之间)年龄分层或者年级先后也有可能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新生很大程度上需要向老生学习。 不过,在理论联系实际时,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到,既淀文化、共淀文化、待淀文化的区分,毕竟只是理想类型。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明确,随着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今时代已经与米德当年写作的时代有了巨大差异,特别是孩子的成长经历并不完全是与成人的世界、祖先的精神割裂开来的。青年文化、青少年文化的形成与沉淀,或者与青少年成长相关的价值需求,在以互联网为技术特色的新时代,不仅来自学校,来自其他被视为更为“懂事”的伙伴;也来自形形色色的媒体,特别是来自政府所主导的意识形态以及贯通古今中外的文化观念。也就是说,青年文化中既有待淀文化,也有既淀文化和共淀文化。当然,其“待淀性”是居于主导性地位的。青年文化的“待淀性”意味着,青年人群在时代背景下的生产劳作和社会行动中形成了某些新的器物工具、行为模式,乃至制度规范,等等。这些浅层文化中出现的新事物让该群体在价值任责、精神气质、思想意识等深层文化上不仅可能与传统很不相同,而且还存在内部彼此竞争。如此,也就让这个群体的深层文化面临一个沉淀与锚定的问题,甚至是难题。 相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文化建设,新发展阶段的青年文化建设被党和政府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使命。青年是当今社会中各项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对各项事业的现在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青年群体中流行、传播或“待淀”着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着大多数青年会有什么样的价值任责、精神气质,什么样的制度规范、行为模式。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是否有竞争力,能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能不能产生更多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青年文化建设在我国的新发展阶段既重要又紧迫。 新发展阶段我国青年文化建设的重任,需要站在我国一贯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加以看待。在我国,文化自信不仅是“四大自信”之一,而且还在“四大自信”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根本性地位。正是因为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所以,文化建设也就成了我国“五大建设”之一。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坚持文化自信,有利于我们对文化采取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充分利用各种各样来自传统、来自国外的优秀文化,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进而推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强调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相关工作。如此一来,更进一步推进国家的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就包括要将我国建成文化强国,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样一个目标。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措施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和原则。大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这一方向与原则,当然也适用于指导新发展阶段的青年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