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告别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教育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们通常认为,死亡是距离年幼儿童很遥远的概念。随着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幼年时失去祖父母甚至父母的事件概率降低了,但并不是没有可能。而且,孩子们要处理的并不一定是“死亡”这个具体的事件,而是失去和分离,或者说,死亡,只是一种永久的失去和分离。

      实际上,“死亡”总是陪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从微观的角度看,每一次新陈代谢,都代表着我们身体中一些旧的细胞走向了死亡。人类大脑的神经突触链接在婴幼儿时期达到人生的巅峰,却在用进废退的作用中,不断被“消减”,最后达到一种最适宜的平衡,那些神经联结也在不断地死亡,但是这些死亡却是我们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宏观的角度看,我们每一阶段的成长,也是对上一阶段的告别,而上一阶段的那些关系和矛盾,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终止或者象征性的“死亡”。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去了解和处理的,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失去和分离的经验,察觉自身的感受,并作出适宜的表达。

      年幼儿童所面对的“死亡”和分离,不一定是来自真实的人类。他们最早的关于死亡的经验,往往来自动物。3岁以前的孩子,还很难理解死亡是一种不可逆的现象,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比如他们会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来“表演”死亡,但是,他们又可以随时站起来“复活”。他们会用小树枝拨弄死去的毛毛虫、小鸟,试图确认它们能不能动。正是这些零散的、感情色彩并不浓的关于死亡的经验,让他们慢慢意识到,死亡降临时,有些事情发生了变化。

      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安全感的来源是照料者的陪伴和对他们需要的满足,最大的恐惧则是被抛弃。对他们来说,死亡和被抛弃具有相同的意义,也就是说,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被抛弃的恐惧是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可能会把亲人甚至是宠物的离世当作是对自己的惩罚——因为自己做错事,所以自己信赖的照料者或宠物离去了。这种自责让他们感到既恐惧又悲伤。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认为成人是全能的,总是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当他们发现,面对死亡,往日全能的大人也无能为力时,他们的“父母全能”的信念被动摇了,他们的安全感也因此受到了致命打击。成人此时需要帮助孩子知道,亲人或者宠物的离去并不是他们的责任,离去的生命曾经爱他们,离去以后也依然爱他们。

      四五岁的孩子大多相信万物有灵。在他们的世界里几乎每一样东西都是“活的”。不仅花草虫鸟有生命有思想,就连玩偶、汽车、电动玩具也同样有生命能思考。他们比年幼时更加关注出生和死亡这种与生命有关的现象。他们对婴儿(人类的和动物的)都十分感兴趣,他们在努力建构一个关于“出生前我在哪里”的想象,同时也想建构出“死亡后我在哪里”的图像,然而这对他们并不容易。毕竟出生往往伴随着喜悦,而死亡则带来巨大的悲痛。这些成人的情绪影响着他们的想象。他们依旧对“永远失去”感到困惑和恐惧,因此这个时候亲人的去世会带给他们更大的恐惧。

      如何处理这种情绪常会引发争论。有人建议帮孩子建构一个死后美好生活的想象,例如天堂、极乐世界等,用这种方式对孩子的情绪作出安抚。也有人会把死去的亲人描述为只是安详地睡了,然而这种解释可能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困扰。毕竟身边的亲人和自己每天都要睡觉,谁能保证这种入睡一定会醒来,而不是像死去的人那样,永远沉睡呢?因此,有人主张向四五岁的孩子揭示死亡的真相:死去就是永远不会回来,每个人都有可能死亡。但这种结论似乎又忽略了幼儿情感的需要……

      让我们来看看绘本是如何与年幼的儿童谈论死亡的吧。

      绘本:《小伤疤》《爱,无处不在》

      《小伤疤》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失去妈妈后的自我疗愈过程。一开始,他被愤怒占据了——他感觉妈妈抛弃了他,没有坚持下来战胜病魔,没有做到她一直要求他做的事。他努力控制自己,试图用开玩笑打趣来掩饰悲伤,试图照料悲伤到不能自已的爸爸,他试图努力留住妈妈的声音、气味和温度。他终于在一件小事上爆发了,痛哭之后,在亲人的安慰下,他慢慢意识到,妈妈离去带来的痛苦,就像自己身上的那个小伤疤,是可以慢慢愈合的。当他最后平静地睡着,感受到自己平稳的心跳时,读者也和他一起走出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安心地看着他成长了。

      这本书真实而细腻地展示了失去母亲的幼小孩子的情绪变化,用外婆的话告诉主人公,也告诉所有读者,“妈妈就在你的心窝里,她不会离去”。这本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面对亲人的离去,你的愤怒、质疑、紧张、恐惧,都是正常的;你的所有对于生死的疑问都是合理的,也许你现在得不到满意的解答,但你可以一直保存着这些问题,慢慢去寻求答案;你可能会回忆起很多往事,这些往事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都是你纪念亡者的方式,它能让你平静下来。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宣泄或找人帮忙,这种需要是合理的,也是应该被支持的。

      另一本绘本《爱,无处不在》所表达的情绪相对要平和一些。主人公尤兰达的年纪稍大一些,看起来似乎超过了六七岁。此时的孩子思考能力渐渐成熟,能够理解和接受一些抽象的概念,因此,孩子在这一阶段比较能接受死亡的三大特征:死亡会降临到每个人身上,死亡不可避免,且无法挽回。但也正因如此,他们会由他人的死亡联想到自己身上,意识到自己也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从而感到恐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处理情绪的方法——在生活中寻找爱的记忆。因为寻找,所以与更多的人交谈,共同回忆,透过这种沟通和分享,来确认自己和逝去亲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但依然用另一种方式保持着联结。也就是,学会好好说再见,从而开启一段新的生活,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