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童妈妈洗衣服时,经常从童童口袋里翻出一些孩子的“宝贝”,贴纸、头绳、彩色的碎纸和纸黏土……童童有时候说是小朋友给她的,有时候说是老师奖励的,所以妈妈一直没有在意。直到有一天,童童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蝴蝶形状的玩具,妈妈问她是哪里来的,她的表达有些含糊。这才引起了童童妈妈的注意,跟班级老师交流后,童童妈妈得知这是班上的串珠玩具。 童童妈妈对此很担心,童童这种行为算偷窃吗?该如何干预和纠正呢? 带玩具回家,孩子有“理由” 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这与我们所说的“偷”并不是同一件事,所以,父母不要急于批评、指责孩子,而是应该先了解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忘记把玩具还回去 幼儿园为孩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具和材料,在孩子眼里这些玩具和材料很新鲜,也很好玩,所以不仅玩游戏时很投入,游戏结束后可能还会把一些玩具带回家,比如在家庭区游戏时装扮的手链忘了摘下,或者把喜欢的插片装到兜里忘拿出来。 物权意识尚未建立 孩子对物品的归属权模糊不清,当看到喜欢的玩具和物品时就想占为己有,觉得是自己喜欢的或者是拿到的就属于自己了,所以也会认为把玩具带回家是理所应当的。 自控能力差 很多孩子能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知道幼儿园的玩具和材料是大家共有的,也知道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不对的,但有时候自控能力较差,对于特别喜欢的东西,还是忍不住带回家。 分不清想象和现实 孩子把玩具带回家的另一种可能是孩子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当看到喜欢的玩具时,就会产生老师、同伴将东西送给他的想象,比如孩子经常会说自己带回家的玩具是老师奖励的,其实并没有这么回事。 让玩具回家,这样做更巧妙 基于这样的分析,当孩子从幼儿园拿回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父母虽然不必指责孩子,但也要引起重视,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减少甚至避免这类行为的发生。 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想法 当得知孩子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父母要保持冷静,先别急着批评和训斥孩子,更不应该用“偷拿”这样的概念给孩子贴标签。 在幼儿园里,当发现班级物品或玩具材料不见时,为了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老师不会直接质问或当众指责孩子,而是会这样说,“谁看见这个玩具了?”“谁把它借走了,请及时地把它送回去……”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时,可以学习幼儿园老师的沟通方法:“妈妈发现你的口袋里有一个不属于你的玩具,你是不是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了,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这样做吗?”先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在了解整个事实的情况下,父母再和孩子强调:“我知道你很喜欢,但是把幼儿园的东西带回家是不对的。我们明天一起把玩具送回去好吗?”让孩子能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和孩子一起讨论玩具的家 在幼儿园时,老师会明确地告诉孩子不能把幼儿园的玩具和材料带回家,而且会通过讨论让孩子意识到玩具是不能带回家的。 首先,老师会问孩子,如果放学后不能回家,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不会想妈妈,让孩子回忆一下见不到妈妈的场景和故事,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然后老师会告诉孩子,玩具也有自己的家,如果晚上跟某个小朋友回家后,就不能回自己的家了,那么,它也会想自己的爸爸妈妈,而它的爸爸妈妈也会特别着急,从而让孩子意识到玩具也和我们一样要回自己的家,而不能跟小朋友一起回家。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展开类似的讨论,当孩子了解到这些玩具不可以带走,而且逐渐强化这种意识之后,把幼儿园的物品带回家的概率就会减少很多。 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意识 物权意识是指对物品所有权的认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逐渐明确物品的所有权。首先,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哪些玩具和物品是他的,他可以支配和使用,如果其他人想要使用,即使是爸爸妈妈,也要先和孩子商量;其次,让孩子知道哪些物品是大人的或者其他小朋友的,不经过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最后,要让孩子了解哪些物品是公共物品及使用规则,比如幼儿园的玩具不能自己一个人一直玩,需要和其他小朋友轮流玩。 特别提醒:回家后,父母要帮助孩子检查口袋 父母可以学习幼儿园老师的做法,每天晚上趁着帮孩子整理衣服的时候,检查一下孩子的口袋,看一看他有没有把多余的物品带回家,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也尽量避免孩子携带异物或者尖锐的物品从而引发安全问题。 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意识的实战攻略 为孩子做好示范 要想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物权,父母要给孩子做好示范,比如明确哪些玩具和物品是属于孩子的,孩子可以决定如何摆放;能不能送给别人,能不能跟别人分享,需要先和孩子商量,征得孩子的同意。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物权得到了尊重,同时也为孩子示范了如何尊重他人的物权。 奖惩分明,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 一旦孩子做出了尊重别人的物权,看到喜欢的东西没有直接拿而是征求别人意见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及时表达自己的欣赏,让孩子体验到这种行为带来的积极情绪,从而更愿意重复这种行为。 当孩子侵犯了他人的物品所有权时,比如未经允许拿别人的玩具时,父母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邻居哥哥的,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拿,你要是想玩一会儿,可以问问哥哥能不能借给你,不经过哥哥的允许直接拿是不对的。”除了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父母还应该给孩子示范如何采取行动,比如和孩子一起及时地归还物品,向孩子示范如何向别人借玩具。但如果孩子一直都不能改正这种行为,父母可以和孩子提前约定好奖惩措施,比如如果下次再不打招呼就拿别人的东西,一个月内就不能再去小伙伴家做客了。当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从而就更愿意避免这种行为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确立了奖惩措施,父母就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